一名25歲陳姓男子去年因交通事故導致全臉骨折合併左眼眶底複雜性骨折,雖經口腔顎面外科手術重建,但仍受複視問題困擾,看東西一個變兩個,下樓梯易踩空,經眼外肌移位手術後,成功改善複視症狀。

陳先生回憶車禍當時情景表示,「眼前一片空白,在地上翻滾後即失去意識」。臺中榮總口腔顎面外科連凱華醫師指出,病患到院時傷勢嚴重,全臉部骨折,左眼球下方肌肉被骨折碎片卡住無法自由轉動,須緊急手術處理。
連凱華醫師說明,口腔外科團隊在4小時內利用三維電腦模擬將碎裂的骨頭重新「拼好」並製作手術導引板,再以經結膜和口內的微創手術,協助病人臉部、上顎與下巴等多處骨折復位固定,避免患者原本瘦長的臉型因骨折而變寬,讓咬合恢復密合。
「我們以未骨折的右側眼眶鏡像重建左側,根據三維列印模型預先塑形鈦金屬網板,解除左眼球肌肉卡陷狀況,重建眼眶底正常結構。」連醫師補充道。然而,由於車禍衝擊力大,眼外肌在撞擊後嚴重受損,陳先生在顏面重建後仍有殘存的複視問題,因此轉介眼科進一步治療。

臺中榮總眼科阮國華醫師解釋,眼球周圍由眼眶骨保護,而眼球下方的眼眶底骨薄如紙,是眼眶結構中相對脆弱的部分。「當遭受外力衝擊時,如車禍、球擊或拳頭攻擊造成眼眶底骨折,眼球下沉導致控制眼球的肌肉卡住,是外傷最常造成複視的原因。」
阮醫師進一步說明,陳先生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眼外肌沒有被骨折卡住,追蹤6個月後確認其眼睛偏斜角度固定,決定手術調整眼外肌,複視症狀因而獲得改善達最佳狀況。
「當眼睛視物成像時,一隻眼睛的影像落在黃斑部中央、視覺核心區域的『中央凹』上,而另一隻眼睛的影像未落在中央凹時,大腦同時接收兩個影像,造成複視,這是門診常見症狀。」阮國華醫師表示。

根據臺中榮總近一年統計,造成複視前四名分別為腦血管疾病、眼部退化性病變、甲狀腺眼疾以及外傷。阮醫師提醒,複視初期患者仍可利用眼睛匯聚功能暫時將影像融合,因此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時間推移,影像難以融合,複視症狀會愈發嚴重,影響生活與安全。
阮國華醫師強調,民眾若出現複視或視線偏斜,應立即就診,透過眼科檢查及影像評估找出原因。急性複視更可能暗示腦中風、動脈瘤等重大疾病,及早就醫非常重要。針對外傷性或固定性偏斜的患者,眼外肌手術可有效改善複視,恢復清晰視界與日常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