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號老虎機(Tiger)的F-5E/F戰機守護台海天空逾50年,當年除在大陸沿海威力偵巡等例行戰訓任務,並在假想敵中隊、子鷹計畫與大漠計畫裡扮演關鍵角色,見證台灣空軍出國受訓、跨國支援等發展歷程,甚至傳聞F-5E還曾與美軍F/A18戰機「過招」,上演現實版捍衛戰士。

面對共機目前鎮日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或逾越台灣海峽中線,退役空軍上校宋文溪受訪指出,中華民國空軍在1995年台海危機之前相當強勢,平日飛行可以飛到金門、馬祖空域進行偵巡,也能在中國大陸的海岸線進行「威力偵巡」。
威力偵巡目的是震懾共軍,並磨練飛行員的膽識與實戰經驗。宋文溪說明,空軍1990年代對中國大陸沿海的威力偵巡,通常以4機偵巡的編隊,1號機領頭,靠大陸一側的是2號機,3、4號機則是較靠近台灣這一側。
宋文溪笑著說,他當時是資淺飛行員,所以都是由他擔任靠近大陸那側的2號機,當F-5E/F戰機進行威力偵巡時,共軍戰機會起飛伴飛監視,且共軍地面部隊的防空飛彈也會以雷達鎖定國軍戰機。
此外,共軍戰機有時也會開啟火控雷達鎖定國軍戰機,宋文溪透露,霎時間F-5E/F戰機座艙內的雷達告警接收器開始大響,由於2號機位置最靠近大陸,永遠是第一個被攻擊對象,每次威力偵巡時都覺得「背後很涼」。
子鷹計畫起因是1990年代初,空軍預估將出現換裝IDF經國號戰機等二代機的青黃不接期。退役空軍上校黃揚德指出,當年空軍為有效運用雙座F-5F戰機擔任戰備任務,因此向美國租借40架T-38教練機作為二代戰機服役前的訓練機。
由於F-5戰機是脫胎自T-38教練機的設計,當年在嘉義基地飛行F-5E/F戰機的黃揚德,考上第一批赴美接受T-38飛行訓練,而這趟赴美學習經驗,也帶給他飛行生涯很大的啟發。
黃揚德說,空軍當時運用F-5E/F戰術已達爐火純青境界,但訓練時常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例如採取戰術編隊防禦隊形時,長機與僚機的高度要求只有些微差距,這非常考驗飛行員的操控能力;但赴美受訓時,卻遭美國教官質疑,為何不把距離拉到2000、5000英呎以上,讓各機有「高度差」量能可進行戰術運用。
如同當年採購幻象2000型戰機,讓空軍得以掌握電子干擾等新戰術一樣,黃德揚指出,赴美接受T-38飛行訓練過程,讓受訓飛官能直接將美軍訓練飛行員的「精髓」帶回台灣,使得後續在接裝IDF、幻象2000與F-16等二代機時,奠定更好的新基礎。
電影「捍衛戰士」第一集於1980年代末期在台灣上映時,「Top Gun」威名傳進國人耳裡,也讓低調成立多年、駐防台東志航基地的戰術訓練中心46中隊,俗稱「假想敵中隊」的「台灣Top Gun」開始為民眾知曉。
F-5E/F戰機因輕巧靈活特性,成為「假想敵中隊」使用機種,主要任務是針對共軍戰機進行戰術戰法研究與反制,並模擬訓練及對抗;為讓飛行員在對抗時更有「帶入感、臨場感」,假想敵中隊的F-5E/F戰機外觀漆有模擬共機的「匪地優」、「匪空優」等塗裝,也成為軍迷津津樂道話題。
黃揚德返國後並未擔任T-38教練機教官,而是進入假想敵中隊。當時已掌握美軍訓練精髓的黃德揚說,再透過研究中共空軍的戰術戰法,操作F-5E/F戰機與空軍其他單位的受訓機種對抗,進而讓各飛行機聯隊的飛行員藉由對抗過程,持續精進自身戰技。
至於假想敵中隊的未經官方證實軼事,包括曾與美國海軍F/A-18、F-14戰機較量。坊間傳聞美軍航艦在台東外海遠方巡弋,所屬F/A-18戰機過於逼近台灣防空識別區,空管指派假想敵中隊的F/5E前往「瞭解」拍照,結果演變成雙方「意思意思」過招;第一回合F/A-18落敗,美方再戰第2回合獲勝。F-14部分,則跟電影捍衛戰士劇情不太一樣,F-5性能差太多、盡墨。
此外,F-5E/F另一個極機密任務是支援北葉門的「大漠計畫」。中華民國1979年應當時友邦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邀請,以「大漠案」派遣包括飛行員、地勤在內空軍官兵,對外以沙國名義,支援跟台灣無邦交的北葉門共和國F-5戰機維修與試飛任務,至1990年計畫結束,共派遣12梯次、約1000人次參與。
當年曾參與過大漠計畫的飛官,有多位日後位居要津,包含前民航局長張國政、前空軍司令雷玉其,以及2020年因UH-60M黑鷹直升機失事殉職的前參謀總長沈一鳴。(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