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魚類是民眾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但並非所有魚類都適合經常食用。蕭捷健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鮪魚、鯊魚和旗魚等深海魚類含有高濃度重金屬,長期食用可能傷害神經系統,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減重醫師蕭捷健在其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魚肉特別是深海魚,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並具抗發炎效果。然而,在選擇深海魚類食用時,消費者需特別注意其重金屬含量。他指出,鯖魚、鮭魚等深海魚類的重金屬含量較低,相對安全。
根據蕭捷健引述美國心臟協會發表在《循環》期刊上的研究,適量食用低重金屬含量的深海魚類,如每周食用2到3次鯖魚或鮭魚,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約20%至30%,對健康有明顯助益。

然而,蕭捷健提醒,某些深海魚類的重金屬含量較高,民眾應避免經常食用,例如鮪魚、鯊魚和旗魚。這些魚類因為在食物鏈的位置較高,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他重金屬。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這些魚肉中平均含有0.5至1.5毫克的汞,長期食用可能增加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失智症的風險。
蕭捷健針對魚翅愛好者提出警告,由於魚翅來自於鯊魚,而鯊魚位於食物鏈頂端,其體內容易積累大量重金屬,特別是汞。因此,經常食用魚翅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避免攝入過多有害物質,危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