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今天第1節考歷史,試題結合性別、族群、原漢隔離等議題;部分題目超越閱讀層次,須有相當的歷史知識基礎,再去推論因果關係,相當具挑戰性,推估5標可能比去年下降。

114學年分科測驗今天舉行第2天考試,第1節考歷史,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邀請高中教師入闈審題,教育部則邀請台北市高中歷史科教師群協助分析分科測驗試題。
入闈的高中教師透過書面資料指出,歷史試題結合文字資料、圖像、統計圖表等,取材涵蓋學術專著、研究論文、人物傳、人物演說、澳門旅遊景點大三巴牌坊的照片、民意調查等;試題兼具學術與生活情境,著重史料判讀和觀點呈現,文本閱讀為考察重點之一。
試題特色方面,入闈教師提到,今年試題也結合重大議題,例如第33題以法國大革命與女性參與為素材,連結性別議題;第20題以各國的原住民族處境與國家關係為題,連結族群題材;試題也連結生活經驗,第25至26題結合日治時期民調為題,連結原漢隔離政策和同化政策。

建國中學教師莊德仁表示,今年選擇題以測驗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為主,須根據史料做出正確的判讀;混合題則需依據題意,運用邏輯推理與歷史因果脈絡,並注意到歷史人物的不同立場,考量他們在不同立場下採取的態度與政策。
他指出,今年不少題目超越閱讀層次,相當具挑戰性,有些題目未必能直接從資料找到答案,學生必須有相當的歷史知識基礎,瞭解題幹的時代脈絡,才能做出因果關係的推論,整體試題難度比去年略高,推估5標可能比去年下降。
莊德仁舉例,38至40題考蔣中正在1930年代採「先安內,後攘外」政策,詢問考生此政策為何給共產黨有利的位置、讓蔣中正陷入為難處境,考生須瞭解歷史人物的心靈,才能理解為何做出如此決斷;43至45題考美蘇冷戰,也是要推論美蘇如何用政治論述來合理化其行為。(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