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強烈冷氣團來襲,天氣越晚越冷,不少民眾會吃羊肉爐、薑母鴨等鍋物暖身。不過,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黃千瑞表示,青少年吃補結果冒痘痘,青壯年吃補口乾舌燥,甚至咽痛失聲或者月經不來,銀髮族吃補失眠便秘或痔瘡出血等情形,皆是在提醒民眾補錯了更傷身,失去了進補養生的初衷。
黃千瑞醫師說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因此,時節適逢萬物避寒,農作物秋收後到冬日收藏以利來年,在民間也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俚語,就是提醒民眾透過食補來補充營養恢復體力,養精蓄銳為年後做準備,但現今已非傳統農業社會,需要依靠大量勞力,滿街的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讓人隨時食指大動,卻又時常聽到民眾吃補後產生許多不適症狀。
到底該如何正確進補?黃千瑞醫師表示,首先要了解自身體質與藥膳種類,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涼補)三種,依素體體質區分:「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而可以先將民眾分為兩大類,一是「虛寒體質」,另一部分則為「燥熱體質」。
醫師說明,虛寒體質常見症狀有:怕冷、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或白帶多清澈水狀;燥熱體質常見症狀有:怕熱、口乾舌燥、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白帶多稠且黃綠色。
黃千瑞醫師說,不論是體質偏寒或偏熱性,主要還是由身體表現而論,實際狀況還是需要由中醫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定。醫師進一步說明,中醫的「溫」補「涼」補,指的是食物的屬性,而非溫度,例如常見的羊肉、牛肉、桂圓就是偏溫性的食物,而螃蟹、瓜果就是偏涼性,但經過烹調煮食方法或加入辛香佐料、米酒等等,食物屬性也有可能因此而改變。
黃千瑞提醒,如果處於身體不穩定的狀況,例如感冒、發燒、喉嚨痛、咳嗽有黃痰,或是三高患者、燥熱體質等,則需要避免進補或向醫師詢問並調整食材種類,以免造成身體不適。醫師強調,面對美食佳餚,一不小心吃多引發胃腸不適,腹脹、腹痛、腹重沉墜感,抑或是噁心,這時候可以按摩穴位和搭配茶飲來改善症狀。(文/CTWANT)
更多【CTWANT】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