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最新《2022台灣癌症登記年報》統計顯示,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數第3位、死亡數第6位,2022年新診斷超過9,000例、死亡1,830例,十年發生率更成長近一倍,其中25%病患確診時已屬局部晚期或轉移期。

林口長庚醫院12日公布最新統計資料指出,攝護腺癌患者年齡分布以60歲以上個案最多,約占七成,其中75歲以上患者更高達37%。醫院表示,隨著人口老化趨勢,潛在病患人數將持續增加。在分期結構方面,雖然T1-T2N0M0早期個案占35%,但轉移期(TxN0-1M1)患者仍達30%,意味著仍有超過2,500名男性是在疾病擴散後才被診斷出來。
針對攝護腺癌的預後情況,林口長庚醫院強調,早期發現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8%,但若進展至荷爾蒙抗性轉移型攝護腺癌階段,五年存活率將大幅下降至三成。醫院特別提出三步驟守護法:「關心、諮詢、篩檢」,呼籲民眾重視預防工作。

醫院建議,當男性出現夜尿次數增加、排尿異常、血尿或骨骼疼痛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並主動就醫。同時,50歲以上男性,或45歲且具有家族史者,應與泌尿科醫師討論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與直腸指診(DRE)的利弊及追蹤頻率。
若PSA檢測數值介於4-10 ng/mL或呈升高趨勢,可進一步接受多參數MRI、前列腺穿刺或影像導引切片檢查,以確認分期與風險等級,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