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柿子盛產的季節,這種水果富含多種植化素,有助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及抗發炎,但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柿子含有單寧酸,若與高脂肪、高蛋白、高鐵質食品或酒精類飲品同時食用,甚至空腹食用,可能在腸胃形成不溶性沉澱物「柿石」,造成腸胃不適,嚴重時甚至引發腸阻塞。

薛曉晶在臉書發文表示,柿子屬於中等升糖指數(GI)水果,含有多酚、類胡蘿蔔素等植化素。其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20倍,不僅能修復受損細胞、減緩發炎反應,還能降低小腸吸收糖分的速度,有助穩定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柿子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維生素C可調節膽汁濃度,而膳食纖維則能結合膽汁促進膽固醇消化,使脂質代謝過程更為順暢,減少肝臟脂肪堆積,進而改善脂肪肝、血脂異常,並預防動脈硬化,對改善代謝症候群有顯著幫助。
關於柿子的健康食用方式,薛曉晶建議不要空腹食用,應在飯後1小時再食用。她解釋,柿子含有的單寧酸會與胃酸、蛋白質、鈣質及鐵質結合,形成不溶性沉澱物「柿石」,導致胃脹,嚴重時甚至引發腸阻塞。她特別提醒,胃炎、胃潰瘍或腸躁症患者應謹慎選擇澀柿,因為澀柿的單寧酸含量為甜柿的2至3倍,多食可能引起胃痛或脹氣,建議選擇甜柿或脫澀柿。

薛曉晶進一步指出,某些食物與柿子同食應間隔2小時以上。由於單寧酸會阻礙鐵質與蛋白質吸收,若邊吃柿子邊喝牛奶,或同時食用雞蛋及紅肉,營養將無法有效吸收。此外,柿子也應避免與高脂肪、酒精類食品一起食用,因為單寧酸遇到酒精會加速胃酸分泌,而油炸物、燒烤則會使消化變慢。
薛曉晶特別提醒,單寧酸會干擾藥物吸收,服藥者應隔2小時以上再食用柿子,尤其是含鐵劑、抗凝血劑的藥物。她建議一般人每周食用甜柿2至3次,每次約100克為佳。若餐前食用柿子,可少量攝取未完全脫澀的種類,因其多酚含量較高,有助於穩定餐後血糖。她還推薦將柿子搭配燕麥、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主食,以及鮭魚、堅果等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一起食用,更有助於調節身體代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