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1歲婦人糞便潛血健檢時發現異常,經大腸鏡與胃鏡檢查後,在肝曲部位確認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所幸經評估後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保留右側健康臟器,醫師強調還好發現得早,若晚一步可能會演變為大腸癌。
劉姓婦人平時工作忙碌,在近幾個月發現每日如廁次數變多,糞便呈現散狀不成形,起初以為是腸胃不適,但在診所定期健檢做糞便檢查發現異常,進一步就醫掛號,在肝曲部位,也就是橫結腸接升結腸的直角,朝左側水平前進轉彎處,發現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張安迪表示,肝曲的腫瘤因為位置特殊容易被忽略,因此在大腸鏡檢查時需特別仔細注意,如沒能及時發現並治療切除,將會持續擴大演變成惡性癌症,千萬別掉以輕心。
張安迪強調,如果透過傳統切除手術,必須將肝曲連同右側升結腸與盲腸都切掉,為減少損傷,並且以保留臟器為前提,經充分評估確認無癌細胞後,採最低傷害的迷你微創內視鏡手術方式治療,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將病灶從正常黏膜層慢慢剝離,完整切除異常組織,是最適切的治療方式。
張安迪強調,這項迷你微創內視鏡手術ESD是從人體自然孔進入腹腔,以無額外傷口的方式進行手術,能達到無外傷、保留臟器、康復速度快、治療效果佳等目的,相較傳統切除手術對患者來說有更多好處。
張安迪提醒,預防篩檢比治療更重要,這位劉女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她就是因為有及時做健檢,才能盡早發現,所謂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高風險群包括家族史、高齡者、肥胖、菸酒等,而透過大腸鏡能檢視全大腸結構,能及早診斷腸癌徵兆。
早期大腸癌如能儘早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國健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建議善用資源踴躍接受檢查,另外也建議至少安排1次大腸鏡檢查或全身健康檢查,可以更全面偵測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