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小心別脫水!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近日表示,天熱若沒有降溫或補充水分電解質,就可能熱中暑,他也傳授補充鈉的技巧,「高溫來襲,保護自己一定要從預防做起。」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一位年長的患者頂烈日運動,大量流汗卻沒有及時補水,出現頭暈、虛弱、噁心的情況,「這其實已經是熱衰竭的前兆,再嚴重就可能演變為熱中暑。」
劉博仁說明,熱衰竭是指身體過熱,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無法維持正常循環,會有大量流汗、頭暈、無力肌肉痙攣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降溫或補充水分電解質,就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熱中暑。」
劉博仁指出,熱中暑是更危險,有皮膚乾熱、體溫升高超過40℃等,嚴重會危及生命,而中午到下午2點最熱時刻盡量待陰涼或空調處,也要充足補水與電解質,除了喝水,長時間流汗也可以喝運動飲料或稀釋的電解質補充液。

劉博仁強調,「很多人只注意補水,卻忽略電解質的重要性。電解質流失是中暑的常見原因,尤其是鈉和鉀不足時,喝再多白開水也無法維持體液平衡,反而可能導致低鈉症或電解質失衡,出現頭痛、噁心、抽筋、嚴重甚至意識障礙。」
至於如何補充鈉?劉博仁說,「在500c.c.白開水中加入1/4茶匙食鹽(約1.5克),鹽濃度約0.3%(比生理食鹽水0.9%稀),口感微鹹,比較容易入口。這樣一杯稀鹽水可以在短暫大量流汗後飲用,幫助維持鈉離子平衡。不過若本身有高血壓、腎臟疾病,請先諮詢醫師再使用。」
而鉀離子也同樣重要,長期大量出汗可能會讓鉀不足,劉博仁指出,吃香蕉、奇異果、木瓜、菠菜、深綠色蔬菜等天然食物是最安全的方式,喝電解質飲料配一根香蕉或柳橙汁也能補足鈉和鉀。劉博仁提醒,「高溫來襲,保護自己一定要從預防做起。如果出現意識不清或高燒,務必立刻就醫。健康第一,千萬別大意!」(CTWANT)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天熱沒補水、電解質恐中暑 醫授補充技巧:千萬別大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