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持續高溫,中暑致死事件頻傳,桃園市衛生局長賈蔚醫師提醒,中暑死亡率最高可達8成,民眾應特別留意三大前兆症狀,及早預防與處置。

賈蔚醫師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表示,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會出現一連串熱傷害反應,從輕微的熱水腫開始,接著可能出現熱痙攣,最後則是熱暈厥。其中,熱水腫最容易被民眾忽視,主要是因為高溫導致血管擴張,試圖將體內熱量散發出去所致。
「當出現痙攣症狀時,民眾通常才會警覺,這時可以補充電解質或運動飲料。」賈蔚醫師解釋,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或兒童,即使只是出現暈眩或抽筋的症狀,也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熱衰竭」階段,此時全身會出現系統性異常,包括肝功能發炎指數上升、急性腎功能異常,以及肌蛋白酵素明顯上升。
賈蔚醫師特別強調,一旦體溫達到攝氏39度,就表示體溫調節中樞已經受損,如果持續惡化可能會超過42度,對生命造成重大威脅。當中暑症狀出現時,病人會出現無法流汗、面色潮紅、頭痛等症狀,體溫可能超過40.5度,此時已經危及生命,必須立即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