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肝癌早期診斷率44.5%落後日本!定期腹超是關鍵

分享:

肝臟是否健康不能靠感覺,須賴定期抽血、腹部超音波;醫師指出,篩檢推廣多年,民眾意願仍不高,使台灣肝癌早期診斷僅44.5%,低於日本65.7%,也使肝癌末期與死亡率偏高。

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肝病患者不容易察覺肝臟出問題,腹部超音波檢查扭轉了「肝癌總是發現太晚」悲劇。(圖/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 

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肝病患者不容易察覺肝臟出問題,等到症狀出現,通常大多已是肝病末期,造成治療困難;腹部超音波檢查的出現,扭轉了「肝癌總是發現太晚」悲劇,但至今台灣初診斷為早期肝癌比率仍然偏低,僅占整體44%。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在記者會表示,「健康台灣」以2030年台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為目標,早期發現肝癌是關鍵之一,鄰近的日本超過6成肝癌是早期發現,所以日本晚期肝癌僅占6%,台灣末期肝癌卻高達33.8%。

根據健保署去年統計,依照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的病人,即使不幸罹患肝癌,約77%是在早期被發現,有很高機率可以根治或控制,楊培銘以他手中個案為例,若在診間發現有肝臟問題,透過定期篩檢,即使發現罹癌,高達9成是早期患者,可以開刀切除或電燒根治。

鄰近的日本超過6成肝癌是早期發現,所以日本晚期肝癌僅占6%,台灣末期肝癌卻高達33.8%。(示意圖/123RF)

楊培銘說,雖然腹部超音波檢查無痛、迅速又方便,是揪出肝臟等器官病灶的重要利器,但台灣民眾配合肝癌篩檢順從性不如日本高,至今民眾對於肝病缺乏病識感,B肝或C肝患者至少半數不自知,其中超過一半不積極追蹤。

「人人都能重視肝臟健康,就有希望加速肝病從台灣消失」,楊培銘表示,肝基會自1994年成立以來,就積極呼籲推動有B、C肝民眾,至少每半年要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B、C肝,也要每年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1次。

楊培銘進一步提醒,如果已有肝硬化,必須每3個月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與肝細胞發炎指數,包含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與丙胺酸轉胺酶(ALT)。(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台灣肝癌早期診斷率落後日本 逆轉關鍵在定期腹超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