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耳機雖能創造寧靜環境,卻可能對聽力造成傷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田輝勣指出,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會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若未適當節制使用,恐造成聽力退化,建議民眾應遵守60/60原則,保護聽力健康。

一名28歲綽號「阿信」的考生,從早到晚幾乎全天配戴降噪耳機,導致耳朵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近期他開始出現耳悶、耳鳴及頭暈等症狀,甚至睡覺時耳中不斷出現嗡嗡聲,經就醫檢查後發現,這些症狀源自於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若持續未節制使用,可能會造成聽力退化。
田輝勣醫師表示,無線耳機已成為許多上班族、學生的必備物品,從通勤、工作到睡前放鬆,許多人習慣一戴就是好幾個小時。尤其新一代耳機主打「主動式降噪」功能,只要輕輕一按,周圍世界彷彿瞬間靜止,不會聽到任何噪音,宛如與世隔絕,看似提升生活品質,卻也悄悄埋下健康風險。

「降噪耳機會偵測環境噪音並製造反向聲波來抵銷,雖然可以製造『真空式安靜』,但耳朵內部其實一直在接受抵銷後的訊號。」田輝勣醫師解釋,內耳毛細胞和聽覺神經必須持續調整壓力與敏感度來維持平衡,就像肌肉一直維持緊繃狀態,時間久了會疲勞甚至受傷。
此外,田輝勣醫師指出,長時間處於極度安靜環境中,大腦的聽覺中樞會啟動「放大機制」,把微小聲音放大,以維持對環境的感知能力。這種補償作用短期內不一定感覺得到,但當耳機一拿下,反而會覺得周圍聲音太大、難以適應,不少民眾拿下耳機後反倒會有耳鳴、頭暈或覺得環境變得刺耳的不適感。
田輝勣醫師也提醒,在高噪音環境同時開啟降噪又聽音樂,為了抵抗被降噪吸走的低頻,耳機會自動提高音量或增強某些頻段,長期下來對聽力的傷害比單純聽大聲音樂還高。對於高風險族群,例如超長使用時間、對聲音敏感或容易頭暈、已有耳疾者,都容易讓症狀惡化。

針對這類問題的治療方式,田輝勣醫師表示包括藥物調整血流或減壓,若是神經過度敏感,會搭配聽力復健與聲音治療,透過環境音重新訓練大腦。若伴隨焦慮或睡眠問題,甚至需要心理或行為治療介入。他強調,早期治療往往恢復快、效果好,但拖延過久,聽力細胞一旦受損就無法再生。
田輝勣醫師呼籲,使用耳機應遵守60/60原則,即單次使用不超過60分鐘就休息10到15分鐘,讓耳朵重新接觸自然環境聲。他也建議可選擇「通透模式」而非全降噪,保留部分環境音讓耳朵不至於完全隔絕,同時音量維持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避免在極度安靜下聽大聲音樂。若出現「耳鳴持續超過三天」、「頭暈合併走路不穩」、「突然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保護重要的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