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最近從床上或椅子上起身時,眼前會一片漆黑,甚至差點因暈眩而跌倒,讓她擔心可能是中風前兆。林軒任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所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腎臟科兼任醫師林軒任在臉書分享,該名女子在診間測量血壓時發現,躺著時數值為130/80mmHg,但起身站立後僅剩100/65mmHg,收縮壓下降了30mmHg。
他推測是因為患者平時水分攝取不足,再加上原本服用的利尿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複方血壓藥物作用,導致姿態性低血壓,使她在家中差點跌倒。所幸經過調整藥物並增加補水量,兩週後症狀已完全消除。

林軒任解釋,姿態性低血壓是因為地心引力作用,使體內300至500毫升的血液瞬間衝到雙腳,此時大腦會立即下令「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將血液輸送回腦部。但若這個機制失靈,大腦血流不足時就會引起頭暈、視線模糊等症狀。
造成機制失靈的因素中,缺水是最常見的原因。許多人可能因天氣炎熱流汗多、擔心頻尿或害怕水腫而刻意減少飲水,但當身體總血量不足時,血管即使收縮也無法輸送足夠血液回到大腦。

藥物因素同樣重要,多種藥物會干擾身體調節機制。高血壓藥中的利尿劑會使身體水分排出過多導致血量減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脈優錠會使血管放鬆,收縮力不足;安眠藥中的苯二氮平類藥物會抑制交感神經,使起身時心跳無法加快;攝護腺肥大藥物中的甲型阻斷劑會使血管放鬆、血壓下降;心絞痛藥中的舌下含錠是強效血管擴張劑,使用時必須坐著或躺著,絕不可站立服用。
對於疑似或已有姿態性低血壓的患者,林軒任建議應增加飲水量,並在家中測量記錄「躺著5分鐘」、「坐著」及「剛站起來3分鐘內」三種不同姿勢的血壓,就診時將血壓紀錄和藥物清單提供給醫師參考。他特別提醒,患者應遵循醫師指示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因為莫名頭暈也可能是貧血、神經病變甚至中風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