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忠博士(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近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候選人郝龍斌、羅智強等人以花蓮救災為名,單方面宣布或呼籲取消所有電視辯論與政見發表會。此舉表面上看似高舉「人道關懷」的大旗,實則在根本上剝奪了黨員與民眾的知情權,嚴重違反民主程序的基本原則,並巧妙地迴避了國民黨當前最核心、最無法迴避的路線之爭。這不僅是對民主精神的踐踏,更暴露了黨內某些勢力面對路線檢驗時的怯懦與投機心態,其背後是對台灣人民集體檢視的深深恐懼。

一、以「救災」為名,行「規避檢驗」之實的荒謬性
將「參與辯論」與「投入救災」對立起來,本身就是一個虛假的兩難命題,完全不符合公益比例原則。
1. 時間與資源並不衝突:一場辯論會的準備與參與時間至多數小時,這與長期的賑災、重建工作完全不衝突。一位有能力的領導者,理應能同時處理多重任務。將兩者設定為「有你沒我」的零和遊戲,要麼是能力不足的體現,要麼就是刻意製造的藉口。
2. 辯論的公益性被惡意貶低:政黨主席選舉的辯論,是向全體黨員乃至全國人民闡述政見、接受檢驗的神聖儀式。其「公益性」在於確保選出最適合的領導者,帶領政黨與國家前進。郝龍斌先生提出取消所有辯論,無異於宣稱「闡述政見的公益性」遠低於「個人姿態的公益性」,這完全是對民主選舉價值的蔑視。

二、最大的閃躲(一):不敢被公開檢驗的兩岸論述
國民黨到底在閃避什麼?答案昭然若揭:兩岸關係。
這場辯論取消風波的核心,是候選人、特別是郝龍斌先生,試圖迴避其兩岸論述在公開平台被嚴格檢視的壓力。郝龍斌提出的「和中不舔共」口號,聽起來鏗鏘有力,實則充滿了模糊與矛盾,一旦進入辯論的交互詰問環節,必將捉襟見肘。
「和中不舔共」的內在矛盾:這個口號的實質,是試圖在「親美」和「和中」之間找到一個看似安全的落點,其潛台詞是將過去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如九二共識、ECFA)與「舔共」進行切割,暗示自己將走出「不一樣的路線」。這實際上是一種「兩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或「一中一台」的變相闡述,意圖在不觸怒北京的底線下,盡可能地向台灣本土意識靠攏。
對馬英九、連戰路線的背叛:如果我們以郝龍斌「不舔共」的標準來衡量,那麼過去馬英九政府時期簽訂ECFA、推動兩岸交流,甚至連戰先生的破冰之旅,是否都應被歸類為「舔共」行為?若非如此,那「和中不舔共」的「新」又新在哪裡?這套論述將使國民黨陷入自我否定的歷史困境,無法自圓其說。在辯論台上,這些尖銳的問題必然會被提出,而這正是他們想要極力避免的。
三、最大的閃躲(二):空洞的「親美不跪美」害怕全民檢視
與「和中不舔共」如出一轍的,還有另一個空洞的口號:「親美不跪美」。這同樣是一個經不起辯論檢驗的政治話術。
具體作為是什麼?請問郝龍斌先生,「不跪美」的具體作為是什麼?當美國要求台灣購買高價軍備、或是在貿易議題上施壓(如萊豬進口),哪個層級的接受算是「親美」,哪個層級的退讓算是「跪美」?界線在哪裡?標準是什麼?
如何維護資產?更重要的是,在維持台美關係的同時,要如何不掏空台灣的資產?當台積電面臨美國壓力時,一位黨主席該採取何種立場?當台灣的經濟利益與美國的戰略佈局產生衝突時,又該如何抉擇?
這些都不是可以靠一句口號就能含糊帶過的問題。郝龍斌敢講嗎?能講嗎? 一個負責任的候選人,必須在辯論台上將其具體政策攤開在陽光下,接受全民的檢視。拒絕辯論,就是拒絕回答這些問題,就是心虛,就是害怕自己拿不出可行的方案,更是害怕台灣人民看穿其口號之下的空洞無物。
四、黑箱政治的再現:意圖扼殺基層支持的候選人
取消公開辯論,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那些缺乏基層實力、害怕民意檢驗、但擅長在黨內進行權力運作的候選人。
當陽光下的檢驗被取消,取而代之的便是陰影裡的「黑箱協調」。這讓人不禁質疑,這是否是黨內某些勢力為了阻止受到廣大黨員支持的候選人(例如張亞中等明確提出清晰路線論述者)勝出,而採取的非民主手段?他們意圖透過取消辯論來降低選舉熱度,削弱基層黨員的參與感,最終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裡完成權力分配。

結論:黨員應群起抗議,拒絕成為「小民進黨」
一個拒絕辯論的政黨,不僅是害怕黨員的質疑,更是害怕台灣人民的檢視。國民黨的沉疴在於其對核心價值的動搖與不敢論述。當民進黨堅守其台獨黨綱時,國民黨卻在自己的路線上左支右絀,試圖用「和中不舔共」、「親美不跪美」這種模糊的口號來蒙混過關。
一個不敢公開辯論、不敢清晰闡述自己路線的國民黨,不僅會失去深藍支持者的信任,更會被中間選民視為一個沒有中心思想、只會模仿對手的政黨。長此以往,國民黨將失去其存在的獨特價值,淪為一個「不敢獨的民進黨」,或被戲稱為「小民進黨」。
因此,所有真正憂心國民黨前途的黨員都應該站出來,大聲疾呼,要求恢復所有辯論與政見發表會。不要再讓這些候選人躲在陰影裡面!讓他們勇敢地站上辯論台,清晰地回答所有難題。唯有透過公開、透明、激烈的辯論,國民黨才能真正找到方向,回應人民的期待,也才能對自身的歷史與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