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是漸進過程,醫師提醒初期症狀與老化易混淆,但失智症患者除記憶減退,還出現個性轉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狀況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就醫評估。

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多、占6、7成,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中指出,不少民眾認為失智症是單一疾病,或和阿茲海默症畫上等號,其實是錯誤觀念。
「失智症是一個症候群。」王培寧解釋,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新藥今年6月底抵台開打治療患者,宣告失智症治療正式進入延緩病程惡化時代。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說明,患者須符合3項條件才能進入療程,首先需透過MRI(磁振造影)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或有沒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是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或脊髓液檢驗(CSF),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王培寧提醒,失智症是漸進式的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但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還會有情緒個性的轉變,甚至出現對家人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
為及早診斷,王培寧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失智初期症狀與老化易混淆 自覺認知退化應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