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持續南下,北台灣濕冷多雨,中南部氣溫也將進一步下降,黃軒醫師提醒,冬季氣溫驟降不僅會引發感冒,更可能觸發嚴重心血管事件,甚至導致猝死。

重症醫師黃軒表示,當氣溫下降時,人體會啟動防禦機制,血管迅速收縮以保持體溫,導致心臟必須更用力跳動維持血壓,進而使心肌耗氧量大增。「冷空氣是心臟事件的隱形引爆器,不是冷死,而是冷引爆了原本就累壞的心臟。」
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冬季是全年心肌梗塞與心臟猝死的高峰期。瑞典一項分析28.3萬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指出,環境溫度每下降10度,心肌梗塞風險上升7%。英國研究也發現,每日平均溫度降低1度,心肌梗塞風險累計增加2%。

黃軒醫師解釋,寒冷天氣引發的連鎖反應才是關鍵,「冷風一吹,外周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同時感冒,身體處於抗病狀態,心臟負擔更重;冷空氣還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升高、心跳加速。」對於本身有血管硬化的人,冬天血管更容易「縮到底」,進而導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特別是高血壓控制不佳、有冠心病或三高、抽菸熬夜、有家族心臟病史,或正在感冒的人,風險更高。黃軒醫師形容,這種情況就像心臟同時被按下「油門和手煞車」,過度負荷成為猝死的開端。

為避免冬季心血管意外,黃軒醫師提出六項保命建議:起床前不要立刻下床,先暖身再慢慢起;保暖重點在圍巾、帽子和襪子,因為脖子、頭部和腳部溫度掉得最快;感冒時不要輕忽胸悶和心律不整症狀;冬天更要嚴格控制血壓;避免在寒流期間進行激烈運動;洗澡時應先打開熱水等浴室暖和再進去,而非先脫光衣服。
「冬天真正奪命的不是寒冷本身,而是寒冷在體內掀起的連鎖反應。」黃軒醫師強調,只要做好保暖措施,許多不必要的心血管事件都能預防。「保暖不只是不冷,更是給心臟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