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貪內幕2/「囚徒困境」讓調查官拚了 徐宿良案魔咒延燒不盡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CTWANT

榮獲74屆奧斯卡4項大獎的「美麗境界」影片,描寫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數學家約翰.納許傳奇的一生,感動了不少人。約翰.納許因「賽局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賽局理論中最有名的應用案例是「囚犯困境」,研究被告應否認罪才能在法院判決獲得最大利益,類似場景竟出現在最貪調查官徐宿良盜賣毒品案的「案前案」,也就是徐宿良昔日航調站同事詹孟霖和林聖智,因為遺失6.5公斤毒品衍生的偽造公文案。

調查局航基站前組長徐宿良盜賣3.6億元毒品又發生數起調查官弊案,被稱為「徐宿良魔咒」。(圖/翻攝Google Map)

所謂「賽局理論」,最初是研究橋牌等博弈遊戲的學問,也被翻譯作「博弈論」,被應再在經濟學和企業管理上,提供決策者分析敵我間的「資訊」與「預期」,以對手的反應為前提,判斷如何做出最佳決策。如應用在司法的刑事追訴上,就成為應否認罪的「囚徒困境」理論。

經典的案例是:警察抓到兩名嫌犯並隔離審訊,其中一人如果認罪、另一人拒絕承認,自己有機會無罪釋放,對方則重判30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 15年(用坦承換取較短刑期)。兩人都不承認罪刑,則各判1年(因為犯罪證據不夠明確)。

如果把「囚徒困境」套在前航基站調查官詹孟霖和林聖智的偽造公文案,就變成認罪能否獲得輕判的問題。資深司法官觀察,詹、林兩人的訴訟策略南轅北轍,詹從檢方偵辦期間就認罪,但林則始終認為自己沒錯,結果是詹已獲檢方首肯認罪協商,並獲法院輕判,至於林除了不認錯,還向法院聲請法官迴避,按照「囚徒困境」理論,未來判決可能對林不樂觀。不過也有檢察官表示,「囚徒困境」畢竟只是經濟學上的理論,判決沒出爐前,很難判斷結果。

徐宿良盜賣毒品案不只與「囚徒困境」理論有關係,甚至還有辦案魔咒,部分與案情有牽扯的調查官竟因此「惹禍上身」。其中一位是偵辦過本案的北機站蔡姓調查官涉嫌在網路購買槍彈,還有一位航基站吳姓調查官涉嫌濫用內部網路偷查個資,兩人皆遭查獲。

前北機站蔡姓調查官辦過徐宿良盜賣毒品案,曾被視為明日之星,卻以比特幣約15萬台幣,利用暗網從美國購買1把克拉克制式手槍、2副制式彈匣、1副特製彈匣、1支消音器,以及子彈50發,賣家將槍彈夾藏在黑膠唱片機,從美國紐約州寄回台灣時,遭美國海關攔截查獲。雖然他辯稱是精進辦案能力,破解犯罪模式,但檢察官不採信,依法將他起訴,還建請法院從重量刑,而調查局也將他記兩大過免職。

另一位偷查個資的吳姓調查官,當初是徐宿良在航基站的同事,吳姓調查官的林姓友人因車禍肇事,委託他查對方個資,吳在辦公室登入內部網站的法眼、天網系統,取得對方個資及前科紀錄,還問熟識的員警如何在車禍案件舉證,希望有助於友人打官司,沒想到檢調為追查徐宿良案,意外查出吳姓調查官濫查民眾個資,基隆地檢署考量他有悔意,予以緩起訴。

《中天關心您|少一份毒品、多一份健康!珍惜生命請遠離毒品》

留言衝人氣 7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