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非量子科技 科技大佬曝「台灣迷思」:就像飛機不會取代汽車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中央社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天表示,台灣對量子科技有個迷思,就是台灣在半導體有製程上的優勢,所以一定會領先;但量子計算核心在於量子疊加與糾纏,不是單靠先進半導體製程就能達到,沒這麼簡單。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圖/取自鴻海官網)

劉揚偉出席「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與TAQCIT年會」致詞時指出,量子計算的核心在於量子疊加與糾纏,這不是單純憑靠先進半導體製程就能達到,台灣面對量子科技崛起,不能沿用過去心態與思維,要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與目標,急起直追。

他說,把半導體想像成是汽車工業、量子想像是飛機工業,飛機不會取代汽車,但會做汽車不代表一定會做飛機;未來整個計算體系,會是量子與古典混合的計算系統,就像現在的交通系統是由汽車,輪船和飛機所組合的多樣化體系。

他強調,半導體科技不會自動延伸到量子科技的道理,就如同路上跑的汽車,不會自動變成飛機一般的顯而易懂。

鴻海在量子科技的投入很多,但劉揚偉認為,外界最近討論最多的是鴻海和導演周美玲合作的Q18,是台灣第一部結合量子科技的影集,Q是取量子Quantum的英文,18是台語「骰子」(最大點數)諧音。

至於鴻海為何想拍Q18,劉揚偉解釋,主要是希望透過Q18的播出,給年輕世代有一些引導與啟發,讓他們對量子科技產生興趣。

劉揚偉指出,量子電腦的核心在於硬體,基礎是量子位元晶片,台灣的專擅在晶片製程、封裝、周邊線材及控制位元等領域,應先以半導體先進製程為基礎,進而發展量子電腦高階零組件,從設計、周邊系統等角度切入,而非在心態上視為一種既有優勢。

另外,劉揚偉認為,台灣亦需培養軟體方面人才,著力於量子位元的糾錯、程式語言,進而全面掌握量子電腦的整體技術。

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成立於2020年,目前總計有14名成員,這段時間發表19篇論文,其中多篇被頂級學術期刊接受,並透過舉辦「鴻海科技獎」發掘量子科研人才,截至今年已發出逾新台幣900萬元獎學金。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