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最高與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達6.14倍,創歷史新高。同時,全台約300萬貧窮人口中,高達八成因現行《社會救助法》的限制無法申請救助,凸顯社會安全網存在重大漏洞。

衛生福利部去年4月預告修正《社會救助法》,但因「虛擬收入」計算方式及「家戶所得」認定等爭議遲未定案。根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2024年最高20%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235.7萬元,最低20%家庭僅有38.4萬元,差距較前年增加0.02倍。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台股於8月29日衝上2萬4570點歷史新高,加上銀行定存利率僅1%,致使富人資金轉往股市,造成「錢滾錢」效應。他進一步表示:「有錢人避稅、逃稅管道多,但受薪階級課稅一毛錢都跑不掉,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恐加劇社會問題。」

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共同發起人王今暐批評現行法規中的「虛擬收入」制度,指出許多貧窮者「月收不到1萬元,即使將基本工資打六折或八折計算仍是高估」。他建議參考美國做法,採用自述收入並輔以實地查核的方式。
針對所得採「家戶」計算的爭議,王今暐說明,目前規定將配偶、直系血親及同一戶籍地者的資產全數列入,即使實際分居、離婚或無經濟往來,仍被視為財產共享。此外,無國籍或尚未取得國籍的新住民也面臨無法申請的困境。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回應表示,因地下經濟普遍,收入核實技術上有困難,目前傾向對特定弱勢採用「折算制度」。他強調,雖然合法貧窮率僅2.3%,但包含各項津貼在內的社福補助已涵蓋全國8%人口。
衛福部社工司表示,預計1至2個月內可完成各界意見彙整,隨後將修正草案送至行政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