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年長者牙齒數量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特別是剩餘牙齒少於20顆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提升。台灣目前有半數65歲以上長者的自然牙不足20顆,主要是牙周病和蛀牙所致。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長梁景忠表示,今年發表於《J Chin Med Assoc 2025》期刊的台灣研究分析了2,247名65歲以上長者的健保資料,追蹤期從2008年至2017年。研究結果發現,擁有20顆以上天然牙齒並配戴假牙的長者,其失智症發生率最低;相反地,少於20顆且未配戴假牙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增加。
研究進一步指出,缺牙數量越多,負責記憶和學習能力的大腦海馬迴,以及掌管思考和判斷的前額葉體積會隨之縮小,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日本一項針對22,000名65歲以上成年人的研究也發現,臼齒缺失會影響咬合,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8020」計劃,希望各國人民在80歲時仍能保有至少20顆自然牙。梁景忠建議,民眾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每天刷牙並定期進行牙科檢查及洗牙。對於已經缺牙的民眾,建議及時進行修復,如果不想植牙,至少也要配戴假牙,以維持咀嚼功能。
此外,研究也發現剩餘牙齒數量少與社會孤立有關,而社會孤立又會加速牙齒脫落,形成惡性循環。專家建議,除了口腔保健外,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對預防失智症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