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列「遊戲障礙」為正式診斷 常同時合併焦慮、憂鬱

分享:

數位時代來臨,特別是COVID-19疫情後,網路與遊戲已成為兒童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可能導致成癮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遊戲障礙」列入正式診斷項目。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往往不只是單純愛玩,背後可能隱藏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示意圖/Pixabay)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指出,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往往不只是單純愛玩,背後可能隱藏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這些孩子也常常同時合併其他精神健康議題,最常見的包含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中的規定,「遊戲障礙」已被列為正式的診斷項目。而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雖未正式納入遊戲成癮診斷,但已將其列為重要研究項目。

陳禹志表示,研究發現遊戲成癮的孩子,其大腦結構與功能上與物質成癮者有類似變化,特別是在「酬賞系統」方面。他強調,當發現孩子出現成績突然下滑、不願上學、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討論使用時間時易爆發衝突,或在遊戲中大量花費金錢等警訊時,家長應提高警覺。

陳禹志表示,研究發現遊戲成癮的孩子,其大腦結構與功能上與物質成癮者有類似變化,特別是在「酬賞系統」方面。(示意圖/Pixabay)

針對治療方式,陳禹志說明,除了使用藥物協助處理合併疾病外,還需要透過個別心理治療來強化孩子辨識失控行為,並建立改變動機。同時,也建議透過家族治療來了解家中衝突癥結,強化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建立良性的溝通互動模式。必要時,更可與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協助調整學習節奏。

家長可運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網路成癮專區」提供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檢測量表」進行初步篩檢。陳禹志醫師特別提醒,面對孩子的問題性網路使用行為時,應避免責罵與指責,反而要以陪伴與關心的方式,協助孩子找到其他能帶來成就感與連結的活動。

留言衝人氣 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