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沈玉琳於7月29日因疑似猛爆性肝炎緊急入住三軍總醫院加護病房,經過9天的住院檢查後,6日透過臉書證實確診罹患白血病(血癌)。醫師指出,此類疾病往往源於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長期累積所致。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發文指出,白血病的發生並非突發事件,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他解釋,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如接觸清潔劑、偶爾抽菸、食用加工食品、長期熬夜工作等行為,都可能導致體內細胞逐漸產生病變。
張家銘解釋白血病的形成機制:「白血球原本是人體的保護者,負責對抗外來病毒和細菌,但當造血幹細胞發生突變時,這些細胞可能『變節』,轉變成無法控制的癌細胞。」他特別提到,這種突變現象在年長者或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人群中較為常見,可能形成「不明影響的株落造血」(CHIP)現象。
關於CHIP現象,張家銘表示:「CHIP本身並非癌症,而是血液中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導致某一族群血球細胞『搶佔主導權』,形成異常擴增趨勢。這些CHIP細胞雖然當下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累積更多突變後,可能演變成急性骨髓白血病(AML)。」

針對白血病的早期警訊,張家銘提醒民眾要留意幾個重要徵兆:容易疲倦、爬樓梯喘、莫名瘀青、牙齦出血、反覆感冒或感染難癒、體重驟降、骨頭痠痛等。他解釋,這是因為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都源自同一批造血幹細胞,一旦系統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貧血與凝血功能異常。
張家銘強調,白血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他表示:「每個AML患者背後都有不同的突變基因在操控,因此現代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需要透過分子檢測來了解病因。」
為預防血癌風險,張家銘建議民眾採取五大預防措施:實行地中海飲食等抗發炎飲食、每週進行三次有氧運動、維持情緒穩定、確保每晚七小時充足睡眠,以及減少接觸環境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