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就在北京九三大閱兵儀式上,解放軍首次同步展示「東風-61」洲際彈道飛彈、「驚雷-1」(JL-1)空射型、「巨浪-3」(JL-3)潛射型,以及「東風-31BJ」改良型陸基井版等多型新一代戰略核武。對於外界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軍事展演,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重塑戰略發言權。北京藉由公開展示東風-61,向國內、外傳達「可信、可靠、足夠」的核武嚇阻能力,進一步強調陸、海、空基的戰略核打擊能力。

西方戰略學者謝林(Thomas Schelling)曾剴切的指出,核武器的作用在於「脅迫與嚇阻」,而不是實際使用。中國雖一直堅持「有限嚇阻」與「不首先使用」政策,但隨著東風-61等新型洲際飛彈亮相,代表中國朝向「戰略對等」發展,在東亞地區可能藉此獲得更多的「行動自由」。於是說,解放軍的核武實力擴張使中美核子互動出現轉折,進一步將加劇東亞地區安全的不確定性。
東風-61的性能與戰略意涵
東風-61的出台,標誌著中國核打擊能力升級至新層次。根據已公開訊息,該型洲際彈道飛彈射程可達1萬5000公里,搭載分導式多彈頭(MIRV)技術,可同時打擊多個目標,並且擁有多誘餌、高速智慧變軌與突防機制,可提升穿透敵方反飛彈系統的能力。這些性能使中國不僅能維持「報復最後手段」的核嚇阻,進一步擁有塑造國際戰略態勢的主動性。
因為例如過去東風-5地窖發射飛彈,容易在第一波的攻擊被摧毀。所以如果沒有「快速反應」能力的話,就很可能在核戰爆發時失去報復手段,使得中國僅能依靠「報復性嚇阻」,也就是先被打,然後再反擊。

但是,東風-61為高度機動的洲際彈道飛彈,就算受到第一擊,極可能分散隱蔽、生存下來。這樣一來,就不需要「預警即發射」,讓中國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無需擔心其部隊的脆弱性。
這又形成典型的「意圖與能力」困境。在複雜的危機中,例如台灣問題,這種模糊性變得極其危險。美國可能會將中國的戒備提升或將東風-61的分散部署誤解為準備發動第一次打擊,從而導致先發制人。反之,中國可能擔心美國對核武庫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促使其採取更高的戒備狀態。東風-61的存在,在衝突當中可能出現敵意升級螺旋的困境。
冷戰時期的戰略學者史奈德(Glenn Snyder)指出,當大國的核武嚇阻能力更為穩定可信,反而可能在區域衝突中更敢於冒險,因為對手會因害怕核戰升級而自我克制。若將此理論應用於今日,北京藉由東風-61所建立的核武戰略保障,使其更有餘裕在台海、南海等地緣熱點推進其利益,因為它能以核武嚇的穩定性作為外交與軍事冒險的保險。
東風-61並非單純的武器平台,更是種作為「話語武器」。它不僅是技術成果,更是戰略表態,也就是說,中國試圖以超長程核能力來強化自身在國際博弈中的發言權,藉此重塑地緣規則,並將自身定位為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行動者。

敵意升級螺旋的困境?
東風-61的亮相,實際上是北京在核戰略層級上釋出的重大政治信號。過去中國強調「有限嚇阻」與「最低報復」模式,但東風-61已使中國具備對美國本土進行多點打擊的能力。換言之,北京的核姿態正逐步逼近「對等嚇阻」,儘管在數量與精準度上仍不及美、俄,但質量與突防手段已足以確保可靠的二次打擊,削弱華盛頓過去對「先發制人」的絕對優勢。
這種「準對等」態勢,迫使美國重新考慮亞洲的戰略部署。首先在反飛彈系統方面,原本部署於關島、日本與阿拉斯加的系統,可能在面對東風-61的多彈頭與高速變軌時失效。其次則是同盟承諾,日本與韓國會更懷疑美國延伸嚇阻的可信度,因為一旦衝突升高,北京有能力直接打擊美國本土,華盛頓會在是否為盟友承擔核風險上將更謹慎。
北韓在此背景下,則可能視東風-61為「事實上的核保護傘」。在北京、平壤與莫斯科逐漸形成的戰略合作局勢當中,金正恩可以更有底氣挑戰美韓同盟,因為他能假定北京在區域核對抗中至少會間接牽制美國。這種心理效應,即便沒有正式的「核共享」協議,也會使北韓更大膽於半島進行軍事挑釁。
對印度而言,東風-61進一步打破中印之間的戰略平衡。印度正積極發展烈火6洲際彈道飛彈,號稱射程將超過1萬2000公里,同樣可搭載多枚分導式彈頭,直接將中國東部城市納入打擊範圍。新德里已將東風-61的出現視為壓力來源,因為這意味著北京在全球核武嚇阻上跨入「橫跨歐亞」的新階段。新德里會認為,烈火6因此不應只是國防科技項目,更是印度回應中國核升級、維持「最低可信嚇阻」的必然選擇。這種中印核對應態勢,將進一步推動南亞核軍備競賽,增加區域不確定性。
因此,東風-61不是單純的技術突破,而是一個觸發器,迫使美、日、韓、印等國重新審視戰略保證與防衛承諾。對北京而言,這正是核武「威脅而非使用」的價值所在,也就是在未發一彈的情況下,就能讓對手的決策與資源配置出現遲疑與調整。

先手攻擊到更為危險的開局?
近期美國華府或智庫的兵推,均指出台海衝突存在「極高的升級風險」,部分情境模擬甚至納入核武器動用選項。升級至核層級的主要觸發條件,包括中國傳統軍事行動嚴重失利、政權存亡受到威脅,美軍對中國本土指揮或戰略目標(如火箭軍基地、領導層)發動攻擊等。東風-61的存在使得這些情景更加弔詭,它確保即使在傳統衝突的後期,中國仍然擁有強大的報復選項。
東風-61以及更大規模的中國核武擴張,可能會迫使美國在台海危機時改變打法。過去美國的想定,是用持續性的空海戰役,打擊中國大陸的基地與基礎設施,逐漸削弱解放軍的能力。但解放軍現在有了東風-61作為後盾,這種長期攻擊很容易被北京解讀成針對核武力的「先手打擊」,升級風險極高。其結果就是,美國可能不敢走消耗戰路線,而被迫選擇「短、快、猛」的戰法,一開戰就傾全力大規模攻擊,盡快癱瘓解放軍的兩棲與空中力量,避免危機進入核決策階段。矛盾的是,中國強化核威懾,本意是要提升戰略穩定,卻反而可能推動美國在戰爭初期更快、「集中優勢兵力」,讓衝突更危險,而不是更安全。
若如此,台灣就會成為這種戰略急轉彎的前線承受者。這意味著,一旦危機爆發,美軍可能會在第一時間要求台灣協同進行高強度作戰,集中火力癱瘓解放軍的兩棲與空軍力量。對台灣而言,這種戰法雖能爭取短期優勢,卻也大幅提高戰爭初期的烈度與不確定性,讓台灣社會和決策層更難掌握衝突的升級節奏,反而將台灣推向更危險的戰爭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