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腸胃炎好發!生食是高風險來源 室溫2小時恐生病菌

分享:

台灣夏季氣溫飆升,醫師提醒民眾當心腸胃道疾病風險升高。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指出,高溫高濕環境不僅加速食物腐敗,更增加腸胃感染、食物中毒及消化系統疾病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夏季食物中毒通報事件中,超過三成與生食類食品有關。(圖/Photo AC)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夏季食物中毒通報事件中,超過三成與生食類食品有關。(圖/Photo AC)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夏季食物中毒通報事件中,超過三成與生食類食品有關。陳柏諺醫師表示,台灣夏季平均溫度常超過30°C,是細菌與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包括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等致病菌,在30-40°C時生長迅速。

對於民眾常見的飲食習慣,陳柏諺醫師特別提醒,生魚片與海鮮可能被腸炎弧菌、李斯特菌或肝炎病毒污染,沙拉蔬菜若清洗不充分,可能殘留農藥或梨形鞭毛蟲卵,生雞蛋則有沙門氏菌感染風險。

針對夏季常見的冰品與冷飲,陳柏諺醫師解釋,這些食品會使胃部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功能。部分民眾飲用後可能出現胃痛、腹脹或腹瀉等症狀,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者更需注意。

夏季腸胃道疾病以細菌性腸胃炎與病毒性腸炎為主,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及食慾不振與脫水。(圖/Photo AC)

陳柏諺指出,夏季腸胃道疾病以細菌性腸胃炎與病毒性腸炎為主,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及食慾不振與脫水。嚴重者需住院治療或補充點滴,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若腹瀉導致電解質失衡,可能引發更嚴重併發症。

為預防食物中毒,陳柏諺建議,剩菜剩飯應於兩小時內冷藏,食物回溫後需完全加熱至中心溫度70°C以上。同時提醒民眾應注重個人衛生,飲食前後確實洗手,切菜板與刀具需分開處理生熟食,並定期消毒廚房設備與儲存容器。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