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鄭宜庭(設計師)
誠品信義於2023年底熄燈,對許多市民而言,失去的並非一間書店,而是一處與生活情感緊密連結的文化空間。那裡曾是日常的座標、夜裡的靜處,也是一座容納無目的閒逛與文化偶遇的庇護所。

一年半後,信義區同一地段迎來了全新商場「Dream Plaza」,由統一集團打造、博客來進駐。該商場擁有全台最大星巴克、24小時書店、多元異國餐酒館與夜生活場域,品牌精緻、功能豐富,確實為城市注入新話題。然而,筆者不禁思考:這樣的轉變,是否真正延續了該場域的文化價值?或只是以熱鬧包裝取代了深層的城市記憶?
誠品信義未必完美,卻曾努力維持文化的重量。它在寸土寸金的信義區容納展覽、講座、靜讀、表演,讓閱讀與藝術成為可接近的日常。即使對非消費者而言,也是一處值得駐足的空間。而Dream Plaza的規劃方向,則明顯回歸「坪效導向」的商場邏輯。其空間調性強調消費路徑設計、打卡景點營造與品牌陳列效率,較難提供文化累積所需的慢步節奏與開放容度。
博客來雖作為書店品牌進駐,但其過去經營邏輯以線上零售為主,較少強調實體空間的策展與公共性連結。此次進駐雖標榜24小時營運與沉浸式體驗,仍須觀察其未來是否能超越「視覺場景」的包裝,發展出具文化深度的內容策劃與場域經營。
城市的空間資源有限,尤其像信義區這樣的核心地段,更應被賦予城市文化角色的責任。消費者在乎的不僅是品牌陣容與打卡熱點,也期待空間能回應生活的多元層面,包括文化、情感與公共性。筆者並非反對商業更新,而是擔憂在過度追求效益的框架下,過去曾承載城市靈魂的地點,逐漸失去其本有的文化重量。
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建築會重建、品牌會輪替,但空間留下的集體記憶與文化痕跡,若未被理解與延續,就只會在一輪又一輪的商業置換中消失殆盡。Dream Plaza是否能真正回應「信義誠品之後的城市期待」,仍有待時間驗證。但對於空間文化的重視,應不僅止於懷舊,而是要求未來能繼續承擔起「公共精神容器」的角色。
在百貨與文化場域之間,城市值得有更多選擇。而讀者、消費者與市民,也應擁有對城市空間品質的更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