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骨質流失導致骨頭變得空洞、脆弱,容易斷裂,患者可能出現駝背或因跌倒而骨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心臟病的重要健康問題,會使骨頭變得脆弱,輕微碰撞就可能導致骨折。

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中心梁哲翰主任指出,台灣骨質疏鬆症人口眾多,除了關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外,也應重視「一低」(低骨質密度),注意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降低骨折風險。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可能導致生活無法自理、難以行動等情況,尤其髖部骨折者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24%,與乳癌相當,因此需要及早預防、發現和治療。
「抽菸、飲酒過量、鈣質攝取不足、不曬太陽、提早停經、長期臥床或少動、曾經骨折過或肌肉量不足的人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梁哲翰主任解釋,若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三大情況,可能是身體警訊,代表可能開始產生骨質疏鬆症。當發現目前身高比年輕時矮4公分以上,或背部貼著牆壁站立時頭枕部無法碰到牆面超過3公分,就應及早就醫確認。

梁哲翰主任進一步說明,診斷骨質疏鬆可透過專科醫師進行脊椎X光攝影、超音波骨密儀或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其中雙能量X光吸收儀最為準確,只要躺著測量5分鐘就能清楚了解骨密度狀況。
預防骨質疏鬆方面,梁哲翰主任呼籲民眾平常應透過飲食、運動和良好習慣來預防,包括適時曬太陽攝取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飲食選擇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並進行慢跑、登山、騎腳踏車、瑜珈等運動增加肌肉量,幫助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
童詠偉副院長表示,骨質疏鬆是高齡化社會常見疾病,但隨著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改變,已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疾病,不論年齡都應留意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