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歲女教師在學校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結節,因未出現不適症狀而忽視追蹤,一年後因爬樓梯喘就醫,竟已是肺腺癌末期,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等多處。
急診科醫師魏智偉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這起案例時指出,該名女教師在發病前一年的學校健康檢查中即發現肺部有結節。由於當時未感到任何身體不適,她並未遵照醫囑至醫院進行後續追蹤。直到一年後,當她開始出現爬樓梯時會喘、偶有輕微咳嗽後胸痛等症狀,才前往醫院就醫。
「當我看到她的X光片時真的嚇了一跳,」魏智偉表示,「肺部出現大量腫瘤病灶,兩側肺葉都能看到。進一步檢查後發現,不只是肺部,連腦部、腎上腺都有多處轉移性病灶,這已經是末期肺腺癌的狀態了。」
魏智偉強調,這名年僅30歲的女教師因為輕忽早期發現的肺結節,導致一經確診就是末期肺腺癌,使得預後情況變得相當不樂觀,實在非常可惜。他提醒民眾,若在肺部影像檢查中發現結節,應特別注意兩個重要指標。

首先是結節的大小。魏智偉解釋:「如果肺結節小於0.5公分,且經過兩年追蹤都沒有任何變化,通常可以判定為良性病灶。但若腫瘤大於0.5公分,且持續有增大的趨勢,就必須高度警惕其惡性可能。」
其次要觀察結節的形狀與邊緣特徵。魏智偉說明:「良性的鈍化點通常邊緣較為清晰。但若是發炎病灶或惡性腫瘤,往往會向周圍組織侵犯,使得病灶邊緣呈現毛玻璃狀或模糊不清,甚至可能出現不規則形狀或與血管相連的情況。一旦發現這類特徵,就務必進行切片診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