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不僅造成劇烈疼痛,徐廷儀醫師指出,這種俗稱「皮蛇」的疾病是由潛伏在神經節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所致,多發生於免疫力下降時,患者常見沿神經分布的紅疹與水泡,伴隨如火燒般的劇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帶狀皰疹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特別是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且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徐醫師說明。
帶狀皰疹的疼痛並非單純的皮膚問題,而是源於神經發炎。患者常在皮疹出現前就開始感到疼痛,包括灼熱感、針刺感、電流竄動或酸麻等不適。若神經嚴重受損,即使皮疹癒合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這種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治療方面,徐廷儀強調及早用藥的重要性:「皮疹出現後,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如Acyclovir、Valacyclovir等,可明顯減少後遺神經痛的風險。」多數患者以口服藥為主,必要時可加上神經止痛藥如Gabapentin、Pregabalin、Amitriptyline等,或外用止痛貼片、神經阻斷注射等輔助治療。
雖然多數帶狀皰疹患者只需口服藥物治療,但徐廷儀提醒,若出現併發疱疹性腦炎、侵犯眼角膜或視網膜、感染範圍廣泛、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治療。特別是當帶狀皰疹出現在臉部或耳朵時,可能導致角膜發炎、視力受損、臉部歪斜、耳鳴或聽力下降等嚴重併發症。

「發燒、意識混亂或高風險群患者發作帶狀皰疹時,應立即就醫評估是否需要住院治療。」徐廷儀提醒,對於預防,他指出帶狀皰疹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預防率高達九成以上,建議50歲以上成人接種兩劑,間隔2至6個月,即使過去曾得過帶狀皰疹,也可以再施打,降低復發與併發症風險。
徐廷儀強調,帶狀皰疹不只是「痛」,而是神經發出的警訊。「保持患部乾淨、避免搔抓造成細菌感染,維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免疫力恢復。若皮疹靠近眼睛或耳朵,務必立刻就診。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就能遠離長期神經痛與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