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治療雖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武器,但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約有9成癌症患者其實不需要這種治療方式。他解釋,質子治療主要用於精準控制局部腫瘤,如腦瘤、眼部腫瘤或兒童癌症,若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質子治療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廖繼鼎在臉書分享,質子治療的優勢在於能將能量精準集中在腫瘤內,避免能量穿透全身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種治療特別適合位於腦部、眼睛、脊椎旁等鄰近重要神經組織的腫瘤,以及兒童癌症患者,因為它能在治療腫瘤的同時,降低聽力、視力與發育等長期後遺症的風險。
然而,廖繼鼎發現臨床上有些患者過度執著於高科技治療方式。他分享了一名40多歲男性口腔癌患者的案例,該患者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被診斷出口腔癌且已擴散至肺部。雖然廖繼鼎建議採用化療和標靶治療,但患者家屬卻堅持使用「最先進、最有效」的質子治療,甚至投訴醫師「不幫忙救命」。
這名患者後來自費百萬元接受質子療程,但三個月後檢查結果顯示雙肺轉移惡化,患者被送進加護病房,插上鼻胃管,無法正常說話。廖繼鼎表示,當他靠近病床時,病人用手在空中比劃幾下,家屬哽咽地說:「他以為,愈貴的愈能救命。」

廖繼鼎認為,這名患者並非輸給癌症,而是「戰場選錯」。他形容,若腫瘤已轉移,再做質子治療就像「整個社區都失火,你只拿滅火器噴客廳」,方向錯誤,再精準的治療也只是浪費資源。
對於癌症治療選擇,廖繼鼎強調不應比較治療的價格,而是要比對適合度。他指出,癌細胞沒有轉移時是局部戰,需要精準打擊;若已轉移則是全身戰,需要全面性治療。他提醒患者,治療過程中最大的敵人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被恐懼主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