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社
歐盟一直推遲與台灣洽簽貿易或投資協定,歐洲學者在一場論壇提出供應鏈韌性協定的替代方案,並指歐盟應盡快行動,否則將面臨「大陸風險」和「排除風險」,在美國積極拉攏台灣下被邊緣化。
學者認為歐盟與台灣達成供應鏈韌性協定有許多好處。(圖/Pixabay)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綠黨/歐洲自由聯盟(The Greens/EFA)黨團今天舉辦論壇,探討歐盟與台灣貿易關係能否有突破性進展。
接受該黨團委託,發表歐盟與台灣供應鏈韌性協定(Resilient Supply Chain Agreement)評估報告的作者之一,德國杜伊斯堡-艾森(Duisburg-Essen)大學教授陶柏(Markus Taube)表示,歐盟政策多年來在大陸的陰影下忽略台灣,但台灣在未來的科技扮演關鍵角色。
他認為歐盟與台灣達成供應鏈韌性協定有4個好處,包括進一步強化歐盟在台投資和商業活動的架構、充分開發雙方經濟連結的潛力、強化歐盟供應鏈韌性,以及在全球體系中拉抬台灣這個理念相近的夥伴。
陶柏建議雙方可從3個領域優先強化供應鏈合作:半導體與稀土、綠色能源、健康產業。其評估報告並特別提到,全球疫情期間台灣展現口罩、快篩試劑、肺炎藥物等許多醫療產品的快速生產能力,因此歐盟與台灣在健康產業的合作可降低對大陸和印度產品的依賴,分散供應鏈風險。
他主張歐盟需趕快採取行動,否則將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大陸對台脅迫加深,對外國加強台灣關係的反應日益激烈,可能使歐盟未來行動範圍受限,因此若及早與台灣洽簽協定,也能向北京發出「台灣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訊號。
第二個風險是歐盟可能在關鍵領域被排除(exclusion),陶柏舉出3個例子示警。一是美國邀請日本、韓國和台灣建立「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歐盟卻被排除在外,意味著政治影響力降低、在稀缺和危機時取得晶片的管道受限、參與先進科技開發和建立產業標準的機會也受限。
還有台美積極進行「21世紀貿易倡議」,以及著眼於赴美投資的「台灣新東向產學研聯盟協進會」在去年12月成立,顯示美國正用勁強化在半導體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他說:「歐盟必須小心,別被邊緣化。」
歐洲工商聯合會(Business Europe)顧問維登霍佛(Benedikt Wiedenhofer)則在會中坦言,歐盟企業與台灣有許多重要連結,並且在農產品貿易、關稅等行政流程的數位化等許多領域需要與台灣協商,但也得考慮兩個現實因素。
一是俄烏戰爭下,歐洲經濟前景面臨挑戰,且可能持續數年;二是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因此企業不傾向追求一個『搶占頭條新聞』的協定,而是能解決技術層次的問題就好」,維登霍佛說。
代表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出席的貿易總署(DG Trade)遠東部門主管辛德爾(Adeline Hinderer)維持執委會一貫對台發言保守調性,表示與台灣政府已建立許多對話機制,洽簽雙邊協議「不在歐盟手握的牌裡」。
主持論壇的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說,看到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進展,「我們不該遲疑,應該要像他們一樣有彈性」,他認為歐台雙邊協定的目標除了有助於歐盟經濟、促進雙方經濟夥伴關係,也應該包括促進政治夥伴關係。
他說:「台灣正遭受威脅,我無法只是避開就好,否則大家乾脆明天早上就把台北交給北京。(貿易協定)不只關乎貿易,也關乎貿易在地緣政治下的角色,以及貿易在保護我們價值觀時所能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