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偏愛「這6種女人」 醫示警:更年期前後更要當心!

分享:

乳癌早期常無明顯疼痛症狀,醫師黃軒指出,許多患者發現腫塊時病情可能已進入進階階段。他強調,乳癌初期若能及早發現、腫瘤小於2公分,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但若已發生轉移,預後則會大幅惡化,因此不應因「不痛」而掉以輕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圖/Photo AC)
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圖/Photo AC)

黃軒在社群平台分享表示,門診經常遇到病患詢問:「醫師,我摸到硬塊但不痛,是不是想太多?」他特別提醒,不痛不代表沒事,沒有什麼比「早一點發現」更能保護患者。醫師進一步指出乳癌偏好找上的六類高風險女性,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第一類是進入更年期階段的女性,約40至54歲之間,這是乳癌發病率最高的年齡層,主因是體內雌激素波動劇烈,使乳腺細胞不穩定且修復能力下降。第二類則是長期暴露於雌激素的女性,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或晚育者,這些人的乳腺細胞長期受激素影響,癌化風險提高約四成。

第三類高風險族群為有家族病史的女性,若母親、姐妹或女兒曾罹患乳癌,可能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終生罹癌風險高達七成。第四類是曾出現乳房良性病變的女性,如纖維腺瘤或乳房小結節等,雖為良性但代表乳腺已呈現不穩定狀態,罹癌風險為一般人的兩倍。

體脂過高也會增加乳癌風險。(示意圖/Pixabay)
體脂過高也會增加乳癌風險。(示意圖/Pixabay)

第五類高風險族群包括經常飲酒且體脂過高的女性,因酒精與脂肪會促進雌激素活性,研究顯示每週飲酒三次以上且BMI超過28者,乳癌風險高出六成。最後一類是曾接受放射線治療的女性,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曾因其他疾病接受過放療者,成年後乳癌風險顯著升高,黃軒建議這類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說明病史。

黃軒強調,隨著醫療進步,乳癌已非絕症,但及早篩檢是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的關鍵。他建議30歲以上女性每年應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女性則應增加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高風險族群可提早接受檢查,並考慮MRI輔助影像篩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