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是反映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心律不整可能增加中風及心臟衰竭風險。李易達醫師表示,心悸是明顯感受到自己心臟的跳動,且通常會伴隨著不適感。「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但心律不整的病人,心臟的跳動速率或節律不正常。」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易達醫師進一步解釋,心律不整的危險因子包括心臟疾病、肥胖、藥物治療、慢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代謝異常疾病、電解質失衡、自律神經失調、老化、壓力,以及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飲品。心律不整類型則包括心臟搶拍、心臟多一條傳導路線,以及心臟異常放電等。
在診斷方面,李易達醫師指出可透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量脈博、量血壓、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等傳統方式,以及穿戴式裝置、心電計、7天或14天心電圖、植入式心律監測器等現代科技輔助。

針對治療方式,李易達醫師強調及時介入的重要性。他表示:「有些病人只要使用藥物即可控制病情,但有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副作用造成病人不舒服,則可以考慮電燒治療,若是心房顫動,可選擇冷凍消融治療,或是最新的脈衝場消融治療。」對於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則需置放植入式自動去顫器。
另外,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顯示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