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9歲陳姓男子長期受胃食道逆流所苦,近一年更出現吞嚥困難及體重驟減症狀。經台東馬偕胃腸肝膽科醫師診斷,發現是罕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所致。

台東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群翰指出,許多患者即使飲食清淡、作息規律,按時服藥,胃食道逆流症狀仍難以改善,可能是食道功能出現問題。他解釋:「食道是一條中空管道,由上下兩個括約肌與中間平滑肌組成,吞嚥時必須協調進行蠕動,才能順利將食物送入胃中。一旦肌肉力量不足、收縮異常或放鬆失衡,就可能出現阻塞、反酸或食物停滯等症狀。」
鄭群翰表示,這類功能異常不易透過傳統胃鏡診斷,需要藉助「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進行評估。檢查過程約需20-30分鐘,醫師會將一條具有多個壓力感測器的柔軟導管經由鼻腔置入食道,讓患者分次吞嚥食鹽水,即時記錄壓力變化。這項檢查無需麻醉,安全快速且不會造成明顯不適。

台東馬偕自2024年引進此項檢查設備以來,已為超過30位患者進行診斷,患者年齡分布在35至69歲之間,以男性居多。最常見症狀包括長期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與不明噁心。目前健保對於有吞嚥困難、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罹患食道蠕動功能異常疾病等患者皆有給付。
鄭群翰強調,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繪製的壓力圖,評估食道的運動功能及括約肌的協調性,判斷是否存在功能性疾病,並依據檢查數據訂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他呼籲,若民眾長期有相關困擾,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切勿輕忽「小症狀」背後可能隱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