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西部醫療資源差距懸殊,在台北,看病可能只是轉個彎;但在幅員廣大的花蓮,居民往往必須舟車勞頓一至兩小時才能就診。門諾醫院自 9 月起在全台展開互動問卷調查,邀請社會一同思考:當醫療成為兩難,你會如何選擇?而「早期療育」、「長者吞嚥照護」與「輔具使用」三大議題,也是門諾在服務偏鄉最常面對的挑戰。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張文信總執行長表示:「在花東,我們看見太多家庭被迫在兩難中做出艱辛抉擇。」根據統計,花蓮 6 歲以下需要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高達 8%,遠高於全台平均。然而偏鄉社區就醫可近性不足,加上家庭對早療觀念的缺乏,導致許多孩子錯過 3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對許多父母而言,陪伴與生計更是一道難解的抉擇。有家長無奈地表示,單趟車程就要花將近一小時車程,來回加上看診甚至得超過三小時。晚上根本沒有辦法帶孩子奔波這麼遠。
在門諾於全台展開的互動問卷中,也有8成受訪者坦言,如果能幫助孩子,他們願意暫時放下工作全心陪伴;然而,這樣的選擇往往意味著必須放棄正職,只能依靠兼職或零工維持生活,讓整個家庭背負更大的不安。
正因看見這樣的掙扎,門諾醫院自2014年起推動「居家早療」服務,由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個管師與社工組成專業團隊,直接走進家庭,提供專業評估與訓練,減少交通與時間的限制。10年來已累積服務超過6000人次,讓孩子不因環境受限而錯過成長的關鍵機會。
其次,國內 65 歲以上長者中,約有 12.8% 出現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名長者就有 1 人受影響。以花蓮高齡人口占比超過 20% 推估,當地潛在需求者有 6,000 人。吞嚥障礙不僅帶來反覆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更可能造成失能甚至死亡。在門諾發起的問卷中,全台民眾對於是否為長者裝設鼻胃管看法並不相同:六成傾向不裝設,近四成則支持裝設。而在醫療資源不足的花蓮,兩難更顯沉重。許多長者無法頻繁往返醫院,就算治療後出院,吞嚥問題仍可能在家中復發,因缺乏專業照護再度住院,甚至導致病情惡化。

有鑑於此,門諾提出第三種可能:把完整的吞嚥診間帶進家裡。跨專業團隊結合耳鼻喉科、胸腔科、復健科與語言治療師,直接攜帶儀器進入病家,提供檢測與復健計畫,協助長者降低對鼻胃管的依賴,兼顧營養與生活品質。
第三,對身障者而言,義肢不只是輔具,更承載著行走與獨立生活的希望。然而,一旦不合身,義肢可能造成磨損與感染,原本應該帶來支持的工具,反而成了傷害身體的「凶器」,讓病友陷入「穿上能行動卻伴隨疼痛」或「放棄使用被困在家中」的兩難。
門諾問卷顯示,即便知道義肢可能帶來不便或疼痛,仍有8成的受訪者選擇穿戴,顯示行動自由對病友與家屬的重要性遠比外界想像更迫切。而這樣的困境在花東地區尤為明顯。當地身障人口超過 4 萬人,許多人因交通成本過高或缺乏家人陪同,無法頻繁往返醫院,即便有需求也只能選擇放棄。臨床上甚至有病友拖了 20 年才第一次接受矯具義肢評估,在這漫長過程中,只能靠傷害自己的方式勉強應付日常。
面對這樣的現實,門諾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由東部唯一具國際雙認證的專業人員領導矯具義肢團隊,結合 3D 建模與精細調整技術,量身打造合適的義肢與矯具,並巡迴到宅服務,讓偏鄉病友也能獲得適切的輔具,不必再在自由與痛苦之間二選一。這份專業不僅幫助病友重拾行動力,也讓家屬在長期照護中獲得喘息,讓生活逐步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