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盤點端午節「4大冷知識」:粽子不能一整串送人

分享: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端午連假一共3天,做為2024年最後一個連續假期,許多家庭都把握機會快樂出遊。民俗中,「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除了吃粽子、划龍舟、立蛋等有趣習俗外,與端午節相關的冷知識也不少。

民俗中,「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因此與端午節相關的冷知識也不少。(示意圖/翻攝photoAC)
民俗中,「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因此與端午節相關的冷知識也不少。(示意圖/翻攝photoAC)

一、端午節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小時候總聽說,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為了不讓汨羅江裡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但根據歷史學者考究發現,中華民族過端午的歷史,比起屈原投江的戰國時代更早,推測是與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有關,當時居民應是將粽子投入江中獻給水中的蛟龍,後世才逐漸演變成保護屈原一說。

二、粽子不能一整串送人

過節期間,親朋好友互相贈禮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端午節親戚間互相贈送粽子也沒有問題,但是盡量不要送整串,因為傳統習俗上認為肉粽的繩子可能形成「繩煞」,帶來穢氣,甚至被認為有上吊的含義,也有「吊肉粽」這樣比較負面的說法,所以要送粽子的話,記得一定要把綁線鬆開,分成一顆一顆散裝的粽子再送會比較好。

三、端午不宜說「過節快樂」

端午與清明一樣屬於緬懷先人的祭祀節日,歷史意涵上上不僅有屈原投汨羅江而死,還有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等事件。且農曆5月5日正逢立夏轉陰的災厄日,也是瘟疫好發的季節,因此在古代象徵毒日,才延伸出喝午時水、掛香包等習俗。此時不宜祝福他人端午節快樂,親戚好友間通常只能互道「安康」、「平安」、「吉祥」。

自商周時期開始,便視5月5日為惡月惡日,容易在躁熱的天氣中染病,被認為是不祥的日子,因而延伸出要在門口掛菖蒲、艾草、灑雄黃酒等習俗。傳說故事中,艾草是神明的寶劍,只要掛在門外就可以擋抗水怪的侵襲,不過切記掛菖蒲、艾草得要在下午三點前完成,以免錯過陽氣最盛的時辰,之後就沒有功效了!另外,端午節的午時(11點至13點)是一年中陽氣最重的時候,有人喜歡取午時水泡茶、泡香茅澡或作為藥引,俗話說「午時水飲一嘴勝過補藥吃三年」,想要驅毒的朋友也別錯過!(CTWANT)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9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