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臭屁、排氣次數多,罹患腸癌的風險就會提升?醫師說明,排氣味道大多受飲食影響,吃太多蛋白質類、含硫食物「味道就會很不好」,但如果突然放屁次數變多或氣味改變,務必要進一步檢查。
台灣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說明,罹患大腸癌的患者因腸子裡已經長出腫瘤,顯現出的症狀自然會很多,但是否「排氣多的人一定是腸癌」其實不一定。
蕭敦仁指出,排氣多不多常與攝取的食物有關,有些食物容易產氣,例如吃了「高腹敏」食物,其含有很多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吃下肚後不易被消化。他舉例,像是蘋果、水梨等水果雖然營養健康,但很容易產氣,相較之下奇異果比較不會。若要分析排氣,就必須先排除吃到上述容易產氣的食物。
若是排氣味道變差,蕭敦仁說明,通常受蛋白質類、含硫食物吃太多所影響,屁味就會比較難聞。然而,一旦排氣出現異常,例如原本都正常,頻率卻突然變多或味道改變了,都建議就醫經進一步檢查,並在檢視飲食內容後討論可行的解決辦法。
蕭敦仁提到,大腸癌分為零期、第一期至四期,雖然零期、一期的存活率非常高,可惜的是當下幾乎是沒有症狀的,一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是不規則腹痛、便秘、無緣無故貧血「通常都比較後期了」,再次呼籲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
蕭敦仁列出有7大症狀,恐是大腸癌已上身:
- 排便習慣改變
- 不規則腹痛
- 經常腹脹便秘
- 不明原因貧血
- 大便中有血、有黏液
- 體重減輕
- 排便排不乾淨
蕭敦仁補充,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假如糞便潛血呈現陽性,需立刻照大腸鏡,「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幹嘛去做?』這是錯誤的,本來檢查就是在沒有症狀時趕緊檢查,當有問題趕快把早期病灶抓出來,不要等到有這些症狀才去做,通常比較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