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近日接受紐約時報邀稿,文章今天(1日)刊出,題目為「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對於美中台關係,和台灣未來的方向,龍應台在文章中提到,不先確保和平,就沒有民主。
龍應台在文章的開頭寫道,台灣的計程車司機以健談出名,近日她在南部搭乘計程車時,才剛坐上車,司機就轉過頭來,先是問她今天過得如何,然後突然對她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龍應台認為,對方想要表達的,是自從美國總統川普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並於2月底在白宮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大吵一架以來,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擔憂。台灣人想問的是,「如果美國能為了討好俄羅斯而如此對待烏克蘭,是否也可能為了討好中國大陸,而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龍應台在文章中提到,幾十年來,台灣的領導人一直將兩岸之間的對峙,定義為捍衛自由與民主,並以若中國大陸入侵,美國會支持台灣的預期為基礎。但這種認知帶來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使台灣的政治人物和人民遲遲未能正視,並認真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中國大陸,以確保民主的長期生存。隨著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的盟友,台灣必須立刻展開一次嚴肅的全國對話,探討如何在符合我們利益的條件下,與中國大陸和平相處,而非讓大國決定台灣的未來。
龍應台指出,在網路評論和日常對話中,台灣民眾對美國的承諾產生越來越多的懷疑。許多人質疑,連像烏克蘭這樣的友好國家,美國似乎都不太願意支持捍衛其自由,那麼,無數年輕的烏克蘭人為國捐軀,這些犧牲是否白費了?3月初,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線上平台進行了一項非正式民調,該民調詢問受訪者,在看到烏克蘭的局勢發展後,會願意在面對中國大陸攻擊時保衛台灣,還是會選擇投降。結果顯示,多數人選擇了投降。
然而,總統賴清德並未對此民意多做回應。他不僅沒有召集各方進行緊急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台灣該走向何方,反而選擇訴諸恐懼、對抗,並重啟冷戰時期的敵對言論。3月13日,賴清德還將中國大陸稱為「境外敵對勢力」,並表態將加強審查與中國大陸的商業、文化和其他往來;他還宣布要恢復軍事審判。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把台灣推向戰爭,中國大陸則警告他這是在「玩火」。
龍應台認為,賴清德遇到的問題是,台灣已無法再寄望於美國的支持,不僅只是因為川普的對烏克蘭態度,和曾指責台灣竊取美國半導體產業等言論。事實上,台灣早就體會到,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始終將自身利益擺在第一位,許多人都還記得,1978年12月16日那天,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在凌晨2點被叫醒,得知美國即將與台灣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棄身為盟友的我們。而川普的粗暴手法,只是風格的不同,而非實質的不同。
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壯大,而美國日益收縮其全球影響力的局面,台灣確實應強化軍事力量,以達到嚇阻作用。但確保台灣和平與自由的唯一可行方式,仍在於某種形式的與中國大陸和解,且近代歷史也顯示,這並非不可能。幾十年來,兩岸關係雖然惡劣,但在冷戰後,雙方關係也逐漸解凍,並在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執政的2008年到2016年之間達到最佳狀態。國民黨主張透過與中國大陸合作,以確保台灣的穩定與繁榮。而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學術、文化、商業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最終促成了2015年的「馬習會」。雖然經過數十年的敵對,和解似乎是可以實現的。
然而,這扇機會之窗很快就關上了。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升溫的懷疑逐漸增加,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對2014年開始的香港民主抗議活動採取嚴厲措施持續至今。民進黨有理由不信任中國大陸,並強調保護台灣的主權,民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並執政至今,兩岸之間的關係,又回到了對抗和恐懼的狀態。但真正的敵人或許是「恐懼」本身。恐懼滋生仇恨與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的政治話語中,任何談論與中國大陸和平相處的想法都會被批評是天真、不愛國,甚至是投降與背叛。
恐懼也滋生了加強控制的衝動,而這也是賴清德正在追求的。龍應台說,「我於20世紀50年代在台灣長大,當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之下,時刻擔心中國大陸的入侵。」如今日益緊張的氣氛,包括台灣向美國購買武器、賴清德挑釁性地將中國大陸列為敵人,以及兩岸交流中再次出現冷戰式的猜疑等等,都讓人不安感覺,彷彿是又回到了那個年代,威脅著和平,以及台灣在建設開放民主社會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現在,對台灣而言,時間已經不多了。川普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很快就會舉行會面。有了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川普很有可拋棄台灣,並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這樣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
最後,龍應台提到,所有台灣人都希望捍衛我們珍視的自由。而我們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與中國大陸和解還是對抗?但現在有一點很清楚,完全依賴美國,同時又拒絕和對抗中國大陸,已不再是可行道路。不先確保和平,就沒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