鮨、割烹和火鍋店在台灣是朝陽工業,永遠如雨後春筍般新店開張,極度符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這樣的現象現在也見怪不怪了。某日從敦化南路欲穿越巷弄而至安和路,就在一分鐘不到路程,突然發現三間一看就知是剛開幕的鮨、割烹日料店,顯示市場胃納量供不應求之外還有「結市作用」,不是林森、條通就是大安、安和隱密靜巷。而本次主題並非此事,而是這現象的陸續發酵作用。
一個意想不到的夢想世界,台灣籍年輕人只作高端接待的日本料理,跳過基層直接就是四、五千元起跳價,然而看日本籍料理長來台駐店的就是五、六仟,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眾客官總疑問這會有生意嗎?答案出人意表就是不知這些食客是從哪來的並是鐵粉。但我感興趣的是這生氣勃勃的未來生態學,但對其價位總覺得台北居大不易,已經回不去了。因此若有兩仟元有找的店但其水準仍居高端,我甚感興趣,第一是老闆在想什麼?第二是如何辦到的?第三這筆帳是怎麼算出來的?
台灣饕客界對於日本料理板前鮨或割烹有一專業術語「養師傅」,聽起來好像有單方面強勢性的不妥,若稍微解釋為培養和師傅的感情,那就切中了。在板前吧檯和師傅有互動是這日本專利的行為模式,互動久了成常客又培養了感情,吃個飯增加感情有何好處呢?這也是這篇論述中的次要議題,後續的結論保證會引起軒然大波,不是被別的食客投訴不公平待遇,另則就是老闆會把料理長給炒魷魚。通常料理長都再三叮嚀拍照儘量不要PO,我心中掙扎許久,今天實忍不住了,要讓各位看倌瞧瞧這些特殊待遇值不值得你去「養師傅」。
若割烹



空間不大只能容納八人的若割烹,老闆兼料理長是位年輕型男,於是內部氛圍也走向年輕化,很少有日本料理店是純白的極簡風,而其料理絕不極簡。本來就已是人氣的祕境名店,經常性滿座預約困難,一度自己竟也猶豫,當被披露之後我心愛的店會不會更難預訂了呢?
每季固定換菜單,真的很佩服年輕的店口袋名單的菜色還真不少,除了固定最後的鰻魚百菇釜飯,幾乎兩年來我還沒遇過重複菜色。有驚喜也有惋惜,驚喜的是不可預知的期待,而惋惜的是曾經那碗「鰆魚味噌煮」,我吃過便愛死了,但僅此一次沒有下回了。不知料理長是否能體會我這般心情?我向他多次表明過,看來他是不太理會我,繼續想自己的路線願景。

其實由某些小動作便可看出店家待客之道,許多日料店迎客必是熱綠茶一杯,若割烹則是半抹茶狀態的冰綠茶。對呀!在這最近盛夏高溫燜熱體感不舒適情形下,一就坐就是冰茶真是貼心,我突然想不起來在哪個日料店曾有這經驗過。

富山縣螢光烏賊醋味噌。螢光烏賊現時在台灣幾乎到處可見,不像十多年前的稀罕性。然而要關注的是「富山縣」這三字,位於日本北陸類似山陰地區島根或鳥取縣,是較寒冷的洋流海域,故其海鮮種類和品質堪稱日本第一,而國人只知一定是北海道,如僅產於富山縣的螢光烏賊和小白蝦,其他品種蝦蟹也是大出的特產。最近台灣看到的螢光烏賊不約而同的都是使用醋味噌作佐醬,是日本獨有的醬料主要成份是味噌、醋和少許砂糖,其味鹹甜微酸,適合拌涼菜,角色鮮明就是大人的下酒菜之味,除螢光烏賊外其下方舖了一層涼拌菠菜,這個組合很適合初夏之味。



茶碗蒸。送上來時他們故意不明說,食客心想不會只是平凡無奇的茶碗蒸吧!這其中必有學問。不料湯匙向下一探竟是一顆幾乎半個碗大的廣島牡蠣,牡蠣吃多了也不過就是那回事,但妙在蒸蛋絲滑口感中暗藏牡蠣湯汁的鮮甜味,穠纖合宜恰到好處,這蒸蛋才是精華所在,大個頭牡蠣對我而言是擺飾作用。

青森鰤魚水果醋。鰤魚是油脂稍多的魚種,在表皮上炙燒一番產生油焦香味,但令我覺得巧妙的不是如此,上述一般店家都會的,而是使用涼拌的牛奶洋蔥不嗆不辣還帶著天然甜味,一旁秋葵的黏滑口感互相交織,又是初夏的應景對味。最後神來一筆是清香水果醋,把原本大家都懂的富油脂之鰤魚作了意想不到的變身,焦香猶存竟與清新之味相伴。


干貝磯邊燒。這料理方式在台灣也行之多年,較早時超級神祕名店「磯勢」就當作招牌菜,但如今來看似乎每家店都是以此對生食級干貝的最佳呈現方式。「磯」字指著就是昆布海苔之意,干貝醬燒後以微火乾燥過的海苔包覆立即食用。不信者可以一試再放十秒醬汁沾染使其軟化了,海苔就沒了那獨特的爽脆聲。

現時許多魚生、烤物或握壽司都使用海苔捲,甚至傳統壽司卷外表必是海苔,這好像沒什麼好討論的。頂多是見師傅在最後一刻放在炭火上現烤一下使保持乾爽脆度,讓食客眼見服務的用心。而這時年輕老闆兼料理長今天有點空閒有點心情才告訴我一冷常識,這包「豐洲林屋Premium」等級的海苔可不是一般的,在東京高檔料亭才得見蹤影,在台灣也只在定價六、七仟元以上的日料店才會使用,若割烹只賣1800,感覺是明顯創造對比價值。

黑鮪魚赤身中肚蛋黃醬。一次讓人同時嚐試比較赤身和中腹的柔軟度和油脂香氣之不同。較有想法的是使用蛋黃醬,以其溫和滑順所帶來的口感加上芥末提味,就單能感受到那生食級超濃蛋黃的香氣,而另外蛋黃醬意想不到有平衡中肚肉豐富油脂的作用。不過店家未免把這鮪魚切得太大方了吧!

鰆魚味噌煮。鰆魚好像常遇見但名稱容易混淆。在此科普一下,台灣南部名產土魠魚羹的魚即是康氏馬加鰆,另外俗名白腹仔或白北,而日本馬加鰆在日料店就稱鰆魚,這些都只是微微不同像是近親表兄弟,明顯區別在日本鰆魚油脂較多適合生食。但這味噌煮使我另眼看待,這既非鰆魚味噌湯又非鰆魚味噌西京燒,濃郁的味噌醬煮確實有西京燒的滋味,但不乾而內多汁並明顯味噌鹹香感和鰆魚是相互融為一體。味噌煮並不多見,歷來也只出現這一次卻讓我一直難以忘懷,然而每季換菜單料理長大概也不太想理會我,每次都提這鰆魚味噌煮。


白魽棒壽司。白魽又名縞鯵,乃鯵魚類中算是油脂最豐富、檔次最高的。其他宗族內的姻親們有一般台灣名紅魽、青魽(日本名鰤魚),然後才是白魽(日本名縞鯵或島鯵)。棒壽司是較早年代江戶流代表之「押壽司」的相類款。押壽司有木盒子作模具以押製成型,但棒壽司可沒模具只有用手來捲。但看料理長取出白魽切成寬面以利作圓卷,鋪上紫蘇葉兩相纒綿交織捲製而成。但問題來了,有厚度的魚片叫牠乖乖被捲成筒棒狀那怎麼可能呢?不小心就又攤開了,故多了一道工序便是使用保鮮膜包裹使其定型,靜置五分鐘確定不走型了才開膜,再撒上白芝麻才切片。由剖面可看出色澤的變化--白魽藍皮魚類的亮皮、其下有點血合的紅、一卷圈白身魚的白、中間裹覆紫蘇葉的青綠、其上再頂著炙燒過白芝麻的棕焦色……真是美妙,然而這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完全?製作和靜置等待約莫十分鐘。無菜單料理你也不知今天會有何意外插曲,應該是今天料理長心情特別好,或為了加碼演出,為我這老顧客。最後忍不住入口了,本來的炙燒油香緊密地黏著於紫蘇清新爽朗的氣味中,征服了我們。我和大老闆友人飯後都推這是今晚頭牌。

龍蝦天婦羅。每每看到鮮活龍蝦要作成熟食便心中極不忍,我就鍾愛生食,但這澳洲水姑娘龍蝦天婦羅卻掃去我心中陰霾。蝦肉厚實壯碩,天婦羅技藝一流只有極薄一層麵衣裏覆,油炸時火候控制精準,可從橫切面看出外圈熟白而內部仍透明生軟,這口感竟是如此美妙。

通常晚宴程序在過半之後,我一直在觀察另外專職熟食的師傅在後場邊作炊飯的準備。現時取米洗米並將鴻喜菇擺放均勻,再置入些許白色的凝結物,有點引人好奇,一問之下才知那是鮪魚油脂塊,要使炊飯還有點台灣古早味豬油拌飯之感。另外那令人注目的烤鰻魚已經等著要上烤架了……吃碗內看碗外邊吃還邊期待。所以我總是坐這位置探察。

喉黑魚松葉蟹羹。雖然是羹湯,但對我而言絕對是重磅表現的一道。一般都知喉黑魚在日本是夢幻魚種,台灣也有,俗稱紅喉或黑喉,但油脂豐富度不若日本的。因日本喉黑魚有其稍多的油脂,故碳烤過再入松葉蟹肉絲羹湯中,此時魚肉肥美、焦油飄香並蟹肉鮮美,這三合一的好滋味就想再續碗。


溏心烏魚子烤麻糬。古早烏魚子鹹香帶勁總是台灣味代表,曾幾何時不知是誰聯想到日本的溏心蛋,在烤製曝曬烏魚子的過程竟也能變成溏心狀態。利用烤麻糬作成類似小割包中夾烏魚子,再外覆海苔片。一般稍重口味的烏魚子都由白蘿蔔片或蘋果、水梨片稍調淡,而在此無味僅稍有米香的麻糬取代了這功能。麻糬的軟糥和溏心烏魚子內裡的如膏口感有一種未曾的特殊體驗,這可是新發現。



宮崎和牛壽喜燒。對我喜好度而言和牛壽喜燒勝過Shabu Shabu,因壽喜燒醬汁能將和牛的濃厚油香給柔化,而醬汁最終的靈魂卻是那顆日本生食級雞蛋蛋黃,前有柔化後有溫合作用。而配料蔬菜是觀音山綠竹筍,初夏是最佳時令,毫無一絲纖維感而帶著滿身清甜。綠竹筍絕對是台灣夏天野菜的代表,正如日本京都也是如此。在壽喜燒的料理中人難免將焦點都放在日本和牛上,但我卻仔細在品味那清甜的綠竹筍,被和牛油脂和壽喜燒醬汁獨特香氣沾染後,竟還保有其如18歲的清純感,而外面的附加風味是一層薄薄極為高層次的糖衣。美食世界真奇妙。


鰻魚百菇釜飯。約莫過了四十分鐘炊飯剛熟,蒲燒鰻在過程中也一直飄香到最後一刻,不料還有小動作,若非坐在這位置,還真看不到這與眾不同的細節。炊飯中本已有了鴻喜菇,為了鰻魚飯的實際,特別將鰻魚邊角料切除搗碎拌入炊飯中,這招真是高明,先是米飯就自身含有蒲燒鰻醬汁的味了,這下又暗藏鰻魚肉碎丁。上方再舖上滿滿數尾鰻魚,最後加入些許山椒(木の芽),這時要正式給予鰻魚鑑察評比了,是其肉質口感完全出人意表的軟嫩、溫和以及飽滿並無刺,吃完便覺精神為之一振。真得有點不可置信。這道地的鰻魚飯實在不輸許多鰻魚專賣店。



長久以來不小心發現了一個沒人關注的祕密,那就是較早時的鰻魚沒給那麼多,總是露出下方的米飯來,不知是誰建議的如今是鰻魚滿蓋,看起來壯觀極了。無怪乎鰻魚百菇釜飯完成時還未分裝於碗,料理長便將整鍋端出給食客們拍照,眾人莫不發出有澎湃感滿意之讚嘆聲。這視覺感官效果是必要作足的。

海膽松葉蟹魚子醬甜筒。這並非套餐內的料理,要另外加點的,但這絕對是最高光時刻,尤其是若有友人當天生日,臨時加碼點這當作海鮮生日蛋糕會有意外的感動。在甜筒內部先塞入滿滿蟹肉絲,上方才疊了一層又一層的海膽,最後在海膽中央覆上一匙魚子醬,在現代人追求海鮮痛風餐浮誇要再更浮誇的奇幻意識中,這生日蛋糕應該會讓壽星一輩子也難忘吧!

龍蝦味噌湯。這湯真的有龍蝦。假若當天菜單料理中有龍蝦品項,那飯後的湯品絕對是龍蝦味噌湯,運氣好的被分配到龍蝦頭的,那就要感謝並好好享受蝦膏的加成作用,保證比鄰座友人的湯更鮮甜香濃。用這重磅來為晚宴收尾,不知眾人會不會覺得挺有負擔的。


篇幅雖無限,但寫到甜點時,本人可以形容的美詞彙大概也用盡了。但不得不提,只因這最中餅自家製的冰淇淋有點學問。今天料理長真的是好心情,從來都木訥寡言的,突然告訴我秘密其實是在焦糖分高下,推出一盒自家蜜煉焦糖。有點恍神了,今晚來吃割烹卻變密探……


現在要來小小總結一下「養師傅」這件事,在若割烹有何反饋,相信網上眾君也沒機會聽到過的。首次事件是旁邊另一師傅取出一條軟絲來,看來半透明狀又軟又Q彈,應是挺新鮮的,那絕對是個好料。很無厘頭的他多言了,說出那是他前一晚在北海岸親手釣的,人生首次聽到板前料理師傅以自己手釣食材親自款待,有點天方夜談,這道菜應是原本菜單上沒有的。那是否以後都先問大哥您這幾天有何天物親入手呢?


第二個事件是,最早一次來若割烹是兩年前,序幕菜是紹興海膽甜蝦,最近一次再臨其間也大約六次之多了,開啟的首道菜是大尾葡萄蝦和水煮明蝦,是明顯經濟艙升等商務艙的概念,另外這兩款蝦的下方還鋪墊著生食干貝。比第一次的同樣蝦料理的開場有大不同。第三事件是好像不知從何時開始,一般人在訂位時要先匯款,才算完成訂位,而我為何有特權不用預付直接現場給現金就可,表示對我這食客的信賴度給予尊敬回饋。但前兩項必須祕密進行,最好是包場或沒其他食客時,免得引起嫉妒的民怨。去之前特別交待要接待貴賓,又正巧那天沒別的食客,會不會是老板刻意求表現沒再接其他人訂位,因發現我的下一輪是滿座的,過往的經驗也從未見過有空位的。這事件很有溫度,客倌們切記這秘密善用之,作個有深度品味的饕客。
若割烹從我發現到最後幾次總是從一而終,無菜單料理的品項從沒讓人失望過,不時就有新鮮事發生。每次一入座首先便盯著檯邊上當餐所要用的各種食材,沒菜單可以讓你恣意胡思亂想,可能會有什麼驚人菜色。
離開了餐廳和友人上巿公司大老闆喝茶去,友人一開口便直言開玩笑這早就賠死倒店了,才賣1800元。我看到的不只是如此,而是給了太多,常常魚片超大給兩片,和牛超厚給兩片,魚湯中的名魚黑喉魚塊這麼大,烤鰻魚鋪得密不透空…若給少一點會稍多賺一點。我和友人都期盼若割烹要賺錢啊,因為我們還想要再去……。
作者簡介:
建築師 — 黃宏輝
畢業於淡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碩士,「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建築師,熱愛「建築旅行」與「品食」而聞名。
2007年出版《極上之味》一書即獲年度美食作家,現為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共二十多次。
2018年林口《閱》獲英國I.P.A國際地產大獎亞太區混用建築獎,2021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宿舍》獲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金獎、美國BUILT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優秀獎。
著有極上之味、極上之宿、極上之湯、極味之選、世界極上之宿、極上京都.御三家、米其林味蕾的極上美食課、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造訪國際建築大師創意旅宿、投宿中國精品旅館…等書。
※本文、圖片未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