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指出,許多人所謂的「社恐」並非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而是因過度監控自己的行為所導致。專家表示,社交恐懼症患者往往具備足夠的社交能力,但因為過度關注自身表現,反而無法在社交場合中自在表現。

Instagram帳號「one.psychology_」就以心理學的角度發文分享,社交恐懼症的形成主要有四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曾經遭受傷害而產生的下意識防禦機制,這些人往往渴望被理解,卻因多次遭受拒絕或誤解而產生防衛心理。
其次是社交創傷,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個人在人際互動中經歷強烈的羞辱、排斥或背叛時,容易形成社交創傷,進而影響未來的社交行為。
第三個原因與社交自我效能有關,當個人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時,容易產生焦慮感。第四個原因則與個人的敏感度有關,心理學家Elaine Aron指出,高敏感特質者的神經系統較為敏銳,容易被群體環境的能量所影響。

針對社交恐懼症的治療,專家提出三個關鍵方向。首先是接納自己曾經受過傷害的事實,理解恐懼感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其次是透過「系統性脫敏」的方式,從與信任的朋友對話開始,逐步擴展到更具挑戰性的社交場合。
最後,心理學家溫尼考特強調,重建安全感比培養勇氣更為重要,當環境足夠安全時,個人的社交能力自然會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