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心律不整團隊完成全台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臨床植入,突破過去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單腔起搏的限制,為心跳過慢患者開創治療新契機。這項創新技術讓心房與心室同步率高達95%,能有效模擬正常心臟電生理節奏,大幅改善病患臨床預後。

一名79歲鄭姓女士在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時誘發心律不整,心跳一度降至每分鐘僅40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健康。由於給予心律不整藥物會導致心跳更加緩慢,加上她本身病情易感染,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為她植入無導線節律器。術後鄭女士心跳已恢復正常,成功「找回生活節奏」。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劉言彬表示,台大心臟內科心律不整團隊自2023年起受邀參與全球指標性臨床試驗,成為全台唯一引進「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合作醫療中心。臨床試驗期間共為5位患者完成植入手術,追蹤時間近3年,研究結果顯示裝置運作穩定可靠,患者在心臟功能、運動耐受度與生活品質等方面均獲得顯著改善。
「心跳過慢會導致走路喘、甚至暈厥,更嚴重可能心臟驟停,必須接受心律調節器治療。」劉言彬醫師解釋,傳統有導線心臟節律器不僅會在胸部留下疤痕與節律器突起,還會限制手臂與肩部活動,更大的問題是易發生血液或皮膚感染,一旦需要移除導線,風險極高,嚴重時甚至可能因靜脈撕裂而致命。
相較之下,無導線節律器不會留下明顯疤痕與活動限制,能大幅降低感染及併發症風險,特別適合血管受損或阻塞、高感染風險、胸前組織病變或多次導線置換的患者。不過,過去台灣已上市的無導線節律器均為單腔(心室型),無法進行心房起搏,因而限制適用族群。

劉言彬醫師指出,心房肌層比心室更薄,如何將僅重2.1公克的無導線起搏器穩定固定於心房壁上,是一大技術挑戰。過去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刺激心室,無法協助心房起搏,雙腔同步率平均僅70%。此次台大引進的新系統,可在心房直接起搏,透過體內無線通訊實現雙腔同步起搏,同步率高達95%。
這套系統除了不需導線直接送入心臟,體積小如子彈、幾乎無疤痕無感覺外,還能大幅降低導線相關併發症與感染風險,且新一代裝置電池壽命可達8至12年,減少因電力耗盡而需再次手術的次數。據了解,該系統已於今年9月獲TFDA核准上市,預計11月底至12月初正式納入臨床照護,台大醫院12月預計再為3位適合病患安排治療。
全台每年約有7500人接受心臟節律器治療,這項突破性技術為心搏過緩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開啟了心律調節治療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