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天氣變化劇烈,氣溫忽冷忽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警告,氣候驟變可能誘發心律不整,特別是對於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年長者更需要提高警覺。

研究指出,人體為適應溫度變化,會刺激交感神經活躍度提升,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這些生理反應都可能引發心律不整。黃彥彰醫師表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再加上經常飲用含咖啡因的提神飲品,都會增加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
「心律不整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包含所有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的異常狀況。」黃彥彰醫師解釋,當心臟的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導致心跳節奏失序,就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心臟功能逐漸衰竭,增加中風風險,嚴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針對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目前除了傳統藥物治療外,「電燒手術」也是重要選項。特別是在今年,台灣已正式引進新型的「脈衝電場消融術」(Pulse Field Ablation, PFA),為心房顫動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選擇。這項技術運用高電壓脈衝,能精準地針對心臟細胞進行消融,同時避免對周圍神經、血管或食道等組織造成熱傷害,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黃彥彰醫師特別提醒,若出現心悸、胸悶、頭暈、呼吸困難,甚至眼前一黑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心律不整的治療選擇多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透過詳細檢查與專業評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