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多位名人因肺腺癌驟逝,引發社會對「最沉默的癌王」高度關注。彰化基督教醫院在2022年成功治療一名合併腦轉移的肺腺癌個案,透過跨科團隊精準治療,病人不僅康復重返職場,三年後仍維持穩定狀態。

41歲的許先生原從事文具業務,是家中主要經濟支柱。2022年6月某日清晨,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與抽搐,倒地不起,家人緊急將他送至彰基急診。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他腦部有約3.1公分腫瘤,進一步追蹤又在右下肺發現4公分腫塊,確診為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彰基胸腔內科主任林聖皓醫師表示:「肺腺癌在臨床上是很具挑戰性的癌症類型之一,尤其是非吸菸者也可能罹患。肺腺癌細胞常潛藏於肺的周邊組織,初期沒有咳嗽或胸悶等典型症狀,等到腫瘤被發現時常已侵犯或轉移。但透過基因分型,我們能找出關鍵突變並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這是近年肺癌治療最大的突破之一。」

林聖皓主任說明:「病人剛入院時,我們先依臨床流程完成初步的基因檢測,但結果未發現可使用的突變標靶。」後續團隊持續評估治療方向,並協助病人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臨床基因試驗,最終發現具EGFR exon 19 deletion突變,得以申請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使治療更具針對性與精準性。經過一段時間,影像追蹤顯示肺部腫瘤從原本的4公分縮小為2.8公分,控制成效顯著。
儘管標靶藥物初期控制良好,許先生仍出現神經症狀。胸腔內科隨即啟動跨科整合照護,與神經外科孫立偉醫師合作完成腦部腫瘤手術,術後神經功能逐漸恢復。考量長期治療效果,林聖皓主任與胸腔外科再度召開跨科討論,由洪維亨醫師進行肺葉切除手術達成更徹底的控制。

在家人與團隊的陪伴下,許先生終於跨出關鍵一步接受治療,術後恢復良好,現已重返職場、轉任計程車司機。他感性地說:「從腦瘤、肺癌到重生,我很感謝彰基每位醫師和護理師,不只救了我的命,也讓我重新有了勇氣。」
林聖皓主任指出,肺癌是台灣癌症死亡首位,早期幾乎無症狀,唯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及早發現。「只要有吸菸史、家族病史或長期暴露油煙的民眾,都應定期篩檢,別等身體出現警訊才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