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首波大罷免24席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部失利,原因各有看法。日本知名台灣政治研究學者小笠原欣幸28日發表數據分析指出,從「回流率」分析得知,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選民中,有82.7%願意再次出來投罷免票,已屬不易;然而,投給國民黨候選人的選民中,竟有92.7%現身投下反對票。「原以為會在補選爆發的能量,提前在罷免戰場全面引爆」。

小笠原欣幸指出,從統計數據來看,這次罷免投票總選舉人數近680萬人,投票率為56.1%。在24個選區中,同意罷免票為161萬餘票,占42.5%,不同意票則達218萬,達57.5%。整體而言,罷免方在數量上慘遭完敗,且24區無一成功。
他指出,細看內容,仍有7席立委的同意票跨越「選舉人數四分之一」的罷免門檻,包括王鴻薇、葉元之、徐巧芯、羅廷瑋、傅崐萁、鄭正鈐與李彥秀,這些人早被外界視為「危險名單」,選區中反對聲浪強烈。不過,最終都因不同意票數更多而未過關。
小笠原研判,這場選戰不能單看成敗,更要從投票者結構解析支持度的變化。他將本次罷免投票結果與去年立委選舉交叉比對後指出:民進黨在這24選區中立委得票率為40.3%,而此次罷免同意票為42.5%,實際上略有提升。他解讀為「民進黨支持度並未下降,反而略有成長」。
小笠原解析,令人震撼的是,從「回流率」分析得知,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選民中,有82.7%願意再次出來投罷免票,已屬不易;然而,投給國民黨候選人的選民中,竟有92.7%現身投下反對票。

小笠原認為,國民黨在這場投票中的動員能量,不僅壓制住罷免攻勢,更反向放大「基本盤」。
他推估,若再納入去年總統大選支持柯文哲的選民,並以7成參與率為基礎建模推算,其中有2成倒向支持罷免、5成投下不同意票,則可推算出兩陣營實際動員率:民進黨+部分柯粉動員率為77.8%;國民黨+柯粉為85.68%,差距將近8個百分點,這正是罷免方難以翻盤的關鍵。
小笠原認為,雖然罷免投票的投票率比去年選舉低了16.6個百分點,但仍高於許多以往罷免案,顯示藍綠雙方皆傾盡全力。然而,中間選民與「民眾黨支持者」的去向,仍難以明確歸類。不可忽視的是,「反罷免的政治能量早已蓄勢待發,這次是提前引爆,並非消失。」
小笠原表示,雖然罷免方在多數媒體與社群聲量中表現突出,但從選區分布與基礎政黨結構來看,這24區本就是國民黨優勢區,綠營「若能打出42.5%的同意票,已非挫敗,而是一種積極動員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