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忠/當民進黨與美國疊加出賣台灣,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兩岸和平協議是談判唯一的BATNA

分享:

作者: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 暨大國企副教授許文忠博士

序言:一場被精心策劃的賣台交易

2025年的秋天,籠罩台灣的不是季節的涼意,而是一場由執政當局與其美國盟友聯手導演的經濟絞殺。這不是一場無法預測的天災,而是一場源於民進黨政府戰略誤判與對美卑躬屈膝的「人禍」。美國以「貿易再平衡」為藉口,對台灣所有出口商品揮下20%的關稅大刀,更對我們的產業命脈——半導體,高懸100%懲罰性關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不是盟友的規勸,而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

更雪上加霜的是,這場風暴並非孤立的外部衝擊,而是與內部政策失能緊密相連的完美風暴。在美國的關稅壁壘之外,新台幣在華盛頓的壓力下被迫承受約13%的非市場性升值,這等同於在關稅之外再捅了所有出口商一刀,直接侵蝕了他們換回台幣後的利潤。當我們的政府在華府舉杯歡慶所謂的「台美關係史上最好」時,台灣的產業根基正在被掏空,無數家庭的生計正被推向懸崖邊緣。這不禁讓我們發出最沉痛的質問:當政客的虛榮與美國的利益相結合,台灣人民的未來,又將由誰來守護?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全產業衝擊:從晶片到鞋類,一場無差別的經濟屠殺

這場精心策劃的經濟絞殺,其破壞力是具體而驚人的。根據財政部與美國貿易統計(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總額約1,114億美元,這每一分錢,如今都暴露在風險之下。若我們將美國的「互惠20%關稅」、各產品原有的「最惠國(MFN)關稅」與「13%匯率升值壓力」三者疊加,一幅台灣產業的末日景象便清晰浮現:

我們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原MFN關稅為0%),將瞬間面臨高達33%的成本壓力。這意味著即便對於台積電這樣的高利潤企業,其大部分利潤也將被瞬間蒸發。而一旦川普政府那只高懸的100%關稅之劍落下,成本壓力將飆升至駭人的113%,這無異於直接宣告台灣半導體出口業務的死刑。這不是競爭,這是對台灣數十年心血積累的公然掠奪。

災情如瘟疫般蔓延。從印刷電路板(PCB)、機械設備到精密工具機,這些支撐台灣出口的關鍵產業,普遍將面臨33%至37.6%的成本暴增。塑化、金屬、汽機車零組件等中堅產業,成本壓力也將攀升至40%的危險水平。而對於本就利潤微薄、掙扎求生的紡織、成衣與製鞋等傳統產業,更是面臨43%到70.5%不等的毀滅性成本衝擊。這不是市場競爭,這是單方面的屠殺。我們的企業,在政府錯誤的結盟政策下,成了被獻祭的羔羊。

(圖/取自PEXELS)
(圖/取自PEXELS)

稅收蒸發與失業海嘯:數百萬家庭的存亡危機

空泛的數字背後,是數百萬個家庭即將破碎的悲劇。讓我們做一個最直觀的估算:若以2024年的出口額與平均15%的稅前純益率計算,在企業為了保住訂單而自行吸收成本的「不可轉嫁」情境下,僅半導體產業的利潤損失就將導致政府稅收蒸發超過16.8億美元。若將所有關鍵產業合併計算,台灣的年度營所稅損失可能輕易突破50億美元,國庫將被瞬間掏空。

更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失業海嘯。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的製造業總就業人口接近300萬人,是穩定社會的中堅力量。當整體出口產業面臨三到四成的成本壓力時,企業為了生存,除了裁員別無選擇。即便以最保守的20%裁員率來估計,這也意味著僅製造業就將有**高達60萬人**在一夕之間失去工作。60萬個家庭將頓失收入來源,這將引發的社會恐慌與連鎖效應,是當前政府完全無法承受的。

更不用說,作為高薪資、高技術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一旦100%的關稅成為現實,這些高科技人才將面臨整批失業的命運,台灣數十年培養的頂尖人才將被迫外流,這對國家的長期競爭力將是無法彌補的傷害。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即將發生在我們眼前的社會性災難。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誰是朋友,誰在掠奪?數據下的殘酷真相

在這場攸關台灣生死的危機中,我們必須睜大眼睛,看清楚誰是真正的朋友,誰又是披著友誼外衣的掠奪者。

數據是面照妖鏡。根據財政部2025年發布的統計,台灣在2024年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額高達1506億美元,佔我們總出口額的31.7%。而對美國的出口額,則為1114億美元。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是美國市場的1.35倍,是台灣經濟無可爭辯、無可取代的第一大支柱。

現實是如此諷刺:那個口口聲聲說是我們「盟友」的美國,正在用關稅大刀砍斷我們的經濟命脈,同時還以豁免為誘餌,脅迫我們的企業赴美進行高達數百億美元的投資,並持續向我們兜售高價軍火。一邊毀掉你的賺錢能力,一邊掏空你的家底,這不是朋友,這是徹頭徹尾的經濟殖民。

與此同時,那個被我們執政黨刻意疏遠、醜化的大陸市場,卻是唯一能夠在此刻為台灣提供喘息空間、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避風港。一個是掠奪者,一個是穩定器。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答案已不言而喻。

政策呼籲:BATNA不該是等死!重建台灣的談判籌碼(BATNA),全面務實轉向兩岸經貿架構

任何談判的成敗,都取決於底牌,也就是「最佳替代方案」(BATNA)。當你無路可走,就只能任人宰割。民進黨政府對美談判之所以潰不成軍,根源就在於其意識形態掛帥,親手摧毀了台灣最強大的BATNA——**與中國大陸市場的連結**。當他們把所有雞蛋都放進美國的籃子裡,對美談判的策略就只剩下「全面擺爛」與無條件順從,這無異於戰略上的自殺。

事實上,台灣最好的BATNA,就是立即、全面地展開與中國大陸的務實合作,並最終以簽訂和平協議來確保長治久安。唯有當我們擁有一個穩定、廣大且深度融合的大陸市場作為依靠,我們才有底氣對美國的無理要求說「不」。美國才會將台灣視為需要爭取的夥伴,而非可以予取予求的附庸。以下所有政策,都應圍繞著「重建台灣戰略籌碼」此一核心目標來展開:

一、立即撤換難纏的不專業團隊,終結朝野內耗,組成「救亡圖存」聯合陣線:

總統必須立即展現領袖擔當,撤換這批只會製造問題的財經官員,延攬真正具備國際視野與務實手腕的專家入閣,不要還想著藉機培養政治接班人的光環。同時,必須放下政黨的傲慢,主動向長期主張兩岸和平、穩定經貿的國民黨尋求合作,終結立法院的對抗亂象,形成朝野一致對外的「救亡圖存」共識,集中一切力量應對危機。

二、立即啟動對陸接觸,全面開放交流,注入緊急活水,爭取產業政策轉型期的活路:

行動勝過千言萬語。政府應立刻宣布,全面重新開放大陸遊客及大陸學生入台。這不僅能為奄奄一息的觀光、餐飲、零售業注入最直接的現金流,更是向對岸釋放善意、重建互信的第一步,為後續的實質性談判鋪平道路。

三、務實重啟兩岸協商,擘劃「全面性經濟融合」的自救藍圖:

台灣的唯一活路,在於以整個中國大陸為腹地,進行一場全面的經濟戰略轉向。政府必須授權海基會或成立新的談判機構,與對岸就以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1.深化ECFA並融入大陸內循環:不僅要恢復ECFA早收清單,更要以此為基礎,推動台灣的優勢產業鏈(如石化、機械、紡織)全面融入大陸的廣大內需市場,成為其「國內大循環」的關鍵一環,徹底擺脫對單一海外市場的依賴。

2.共建「兩岸高科技產業聯盟」:主動提出將台灣的晶片製造、IC設計優勢,與大陸在5G、AI、電動車、物聯網等領域的龐大應用市場相結合。建立一個以大陸市場為出海口、以台灣技術為核心的「去美國化」高科技供應鏈。這不僅能化解關稅危機,更能共同制定下一代科技標準。

3.開拓「新基建」合作領域:主動對接大陸的「十四五規劃」與「一帶一路」倡議,在低軌衛星、工業互聯網、綠色能源與數位經濟等領域尋求合作。台灣的通訊零組件、伺服器與能源管理技術,可以在大陸的「新基建」浪潮中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機。

4.整合「軍民融合產業鏈」:務實看待大陸的軍民融合發展策略,積極推動台灣在精密加工、特殊材料、無人機零組件等領域的企業,切入其航空航天、衛星導航等非敏感性、但技術要求高的供應鏈,將台灣的製造實力轉化為新的增長點。

5.鼓勵民間專業領域全面對接:政府應積極鼓勵台灣的專業人士與技術社群,加入大陸的經濟、科技類專業社團與行業協會,參與標準制定與技術交流,確保台灣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不被邊緣化。

結語:和平是前提,合作是活路

這一切經濟合作的最終保障,是一份穩固的「兩岸和平協議」。唯有從根本上化解台海的軍事風險,將數千億的軍購預算轉為民生建設與產業升級的投資,企業家才能安心投資,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台灣的命運,不應由華盛頓的利益遊戲來決定,更不能被台北的政治私利所葬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必須認清誰在出賣我們,誰能幫助我們。唯有撤換庸碌、終結內耗、務實轉向,與真正能為台灣帶來繁榮的夥伴展開全面合作,我們才可能在懸崖之前勒馬,找到一條活路。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