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丹娜絲重創南台灣也帶來類鼻疽疫情。衛福部疾管署表示,風災後增6例確診,都在高雄市,其中2例死亡;今年累計27例創歷年同期最高,推測與去年下半年4颱襲台有關。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7月15日至21日新增6例丹娜絲颱風後發病的類鼻疽本土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9日至7月13日,多數個案具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肝病等慢性病史,其中2例具汙水汙泥接觸史。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過去颱風後最大類鼻疽疫情為去年凱米颱風後1個月增加類鼻疽69例、其中13例死亡。
羅一鈞說明,對比凱米襲台後首週就造成11例確診,目前僅有6例,推測疫情規模會較小,但仍要視颱風襲台情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累計已27例,為歷年同期新高,且反常於1至4月就有13例,推測主要與去年下半年4颱接連襲台、類鼻疽潛伏期又較長有關。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風災後發病個案中有2例死亡,其中50多歲男性個案,本身有消化性潰瘍與酒精性肝病變病史,颱風後出現發燒、腹痛、全身虛弱等症狀,至診所就醫,流感快篩陰性,開立症狀治療藥物返家;因發燒症狀持續,且有解黑便、胃出血症狀,到醫院就醫,診斷有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狀況。
林詠青指出,醫院為個案插管使用呼吸器,且因有腎功能異常,做了緊急血液透析,病程仍持續惡化,在就醫隔天、發病第5天過世,死因為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肝硬化合併消化道出血。因血液中後來檢驗出類鼻疽桿菌,通報為感染類鼻疽,疫調發現個案在颱風期間有汙水汙泥接觸史。

今年最年長個案為90多歲男性,林詠青說,其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病史,長期臥床,無汙水汙泥接觸史,颱風期間也未外出;7月中旬發燒、咳嗽、呼吸喘,至急診就醫,流感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快篩都是陰性,研判有肺炎情況,收加護病房治療,但病況變化快速,於隔天過世,死因為肺炎合併菌血症。後續亦於血液中檢出類鼻疽桿菌,經通報確診。
林詠青說明,類鼻疽桿菌多存在土壤與積水環境中,常在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曝露到地面,造成傳播與吸入性感染,因此通常颱風後1個月類鼻疽感染個案會增加;提醒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缺損者,需特別注意應避免接觸汙泥汙水,颱風天也應盡量待在室內、避免開窗。(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類鼻疽病例數創新高 颱風丹娜絲後增6例釀2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