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20年!台大揭B肝治療新指標 2類患者需警覺

分享:

台大醫院19日公布最新B型肝炎研究,長達20多年追蹤超過6000名病患的研究,發現「表面抗原濃度」可有效判斷不同風險族群,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新的重要依據。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Gut》與《Hepatology》。

臺大醫院發表B肝最新研究,表示「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期」兩類患者有較高肝癌風險(圖/臺大醫院提供)
臺大醫院發表B肝最新研究,表示「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期」兩類患者有較高肝癌風險(圖/臺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指出,研究團隊結合台大ERADICATE-B與中研院REVEAL-HBV的世代研究,針對兩類特殊時期的B肝患者進行分析。這兩類患者分別是「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期」,過去均不建議用藥,但研究發現部分患者仍有較高的肝癌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免疫耐受期患者若表面抗原超過10000 IU/mL,十年內罹癌風險僅約1%;但若低於10000 IU/mL,十年罹癌風險則會超過13%,建議及早進行治療。至於不活動性帶原者,當表面抗原低於100 IU/mL時,肝癌風險與一般人相近,可放寬追蹤頻率;若高於100 IU/mL,則建議每半年進行抽血與超音波檢查。

醫師呼籲B型肝炎患者應定期追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示意圖/Pixabay)
醫師呼籲B型肝炎患者應定期追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示意圖/Pixabay)

曾岱宗表示,目前台灣約有10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不活動性帶原者占一半以上。經評估約有17至20萬人屬於表面抗原濃度偏低者,這類患者的肝癌風險與一般人相近;其餘則需要更嚴格的監測。免疫耐受期患者則多為年輕族群,約有1至2萬人。

這項研究由台大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與中研院楊懷壹副研究員擔任共同通訊作者。院方表示,研究成果不僅展現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也為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提供重要實證基礎。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