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胡廷岳12日透過臉書專頁指出,台灣人看病習慣性配服胃藥的行為可能增加罹患胃癌風險。他解釋,長期服用胃藥會降低胃酸殺菌效果,導致幽門螺旋桿菌有機可趁,這種習慣與台灣胃癌病例息息相關。

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報告顯示,台灣過去20年間的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明顯落後於日本和韓國。藥師胡廷岳在其臉書粉專「減藥藥師-胡廷岳」中分析,造成胃癌的主要元兇並非一般人認為的燒烤或泡麵等加工食品,而是潛伏在胃部的幽門螺旋桿菌,台灣十個胃癌病例中就有九個與該細菌有關。
胡廷岳特別提醒,無論是PPI胃藥或傳統型胃藥,其作用原理都是降低胃酸濃度,實際上並無保護胃部的功能。許多民眾在服用止痛藥時習慣性搭配胃藥,卻不知此舉反而會降低胃酸的殺菌能力,讓幽門螺旋桿菌有機可乘,形成「胃部不適、服用胃藥、症狀加劇」的惡性循環。

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胡廷岳強調必須完整遵醫囑服用抗生素。一般療程需要搭配2至3種抗生素與制酸劑,持續7至14天。他指出,部分病患因症狀改善就提前停藥,導致細菌未被完全清除,數月後症狀復發,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為預防胃癌,胡廷岳建議民眾應避免長期服用胃藥,完整遵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同時提醒,由於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口水、共用餐具及親密接觸傳染,家中若有人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或消化不良症狀,應確實執行使用公筷母匙的防護措施,以阻斷傳染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