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從新結構經濟學揭開「中國震撼2.0」 的遠見與宏圖

分享:

文/羅慶生

中國大陸對企業補貼被西方國家視為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歐盟在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後,將自7月4日起課徵臨時關稅。這是美國對中國電車徵收100%關稅後,美、歐聯合對中國築起貿易壁壘的具體表徵,而且在「中國產能過剩」的指控下,可能只是開始。

中國國産大飛機C919進入民航市場。(圖/新華網)

事實上,早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對華打貿易戰時期,就是以中國要取消補貼為主要訴求。但中國寧可承受高關稅與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也堅決維持這政策。到了拜登政府,乾脆也學中國補貼。《晶片與科學法》補貼在美國設廠的晶圓廠;《降低通膨法案》以稅務抵免補貼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

然而美國政府的補貼除了讓部分先進製程晶片到美國生產外,產業上沒看到什麼具體效果。反觀中國的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及鋰電池等出口「新三樣」,正不斷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其他還有更多商品,讓《華爾街日報》以「中國震撼2.0」來形容。儘管拜登總統指控中國「作弊」,但補貼讓中國製造更有競爭力卻是事實。

中國是怎麼做到的?為何同樣是補貼,效果卻不同?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是實質性的,因為出口價格比在本國貴,所以並不是企業削價出口,政府補貼價差的傾銷。中國如何讓補貼與競爭力連結? 釐清這問題,才能理解為何會有「中國震撼2.0」以及其可能的影響。中國補貼有理論依據,我們從理論談起。

中國補貼政策的理論,是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所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林毅夫認為,國家經濟發展是一個技術革新和結構轉型的動態過程,發展中國家要具有競爭優勢,就必須根據本國長處,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要達到這目的,政府應扮演重要角色。他提出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為輔的二元系統。至於怎麼做才能把這二元系統結合起來?實務上很簡單:透過補貼。

林毅夫主張,新興產業對企業來說是陌生的,貿然進入有其風險,通常會選擇保守應對,因此政府要鼓勵企業進入該產業,就要提供補貼。政府補貼的意義,是抵銷企業進入該產業的風險。

這是中國補貼和美國補貼不同的地方。雖然都是提供誘因,但美國是因為製造成本高,為鼓勵先進製程晶片到美國設廠而提供補貼。補貼的意義,是抵銷企業到美國生產所增加的成本。因此美國補貼只針對頂尖的少數幾家先進晶圓廠,而中國的補貼則不管是誰,只要進入該產業,一概給予補貼。

這當然會造成浪費或資源錯置,例如補貼了不該補貼的企業,但可以吸引大量企業進場。那麼多企業進場必然引起激烈競爭。幾年前即傳出有賣不出去的電動車數以百計的停放在鄉下空地。這兩年中國鼓勵成熟製程晶片,大量進場後,也有大量企業退場。2023年共有1.09萬間晶片公司消失,平均一天倒閉31家。

政府普遍給予補貼的產業,競爭都非常激烈。中國稱為「內卷」。鋼鐵、太陽能電池、面板、鋰電池、新能源車、成熟製程晶片…,無不如此。企業為爭取客戶,殺價之外還會提升品質,大陸消費者也養成看「性價比」的習慣。補貼不是永遠,結束後企業還會再倒一波。然而,在那麼激烈競爭環境下還能存活的企業,產品一旦出海,國際競爭力就非常強,其他國家同業幾乎都擋不住。這是政府補貼,所以讓中國製造更有競爭力的原因。

中國製造2025

依據新結構經濟學,除了透過補貼,將競爭丟給市場外,政府要做的,主要是選定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點中國表現出遠見與宏圖。

還記得8、9年前中國大陸炒得火熱,這幾年已不再提起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不是放棄了,而是在美國科技戰壓力下選擇低調。這個2015年提出的規畫,列舉了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慧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慧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產業化專項,目標是讓中國從生產服裝、玩具等低端產品的製造大國,轉型為生產高端產品的製造強國。這些項目有些已經達陣,大半還在路上,未來如果全部或多數成功,對西方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之前中國成為製造大國,造成西方的「中國震撼1.0」;現在中國從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則造成新的「中國震撼2.0」。前者受西方國家歡迎,因為能提供廉價的低端商品,壓低物價,讓各國在高增長的同時,還能享受低通膨的「金髮女郎經濟」。但後者不一樣,高端製造一向是西方先進國家寡占,如果中國這高競爭力對手也進入市場,企業就很難過。

以挖隧道的潛盾機為例。以前中國工程所需的潛盾機來自美、歐,價格約1.5億元人民幣,廠商利潤可以超過40%。中國開發成功後,將售價壓到4000多萬人民幣,並打進國際市場,現在市場份額已接近7成。未來中國高端製造如果全面出海,可預期將有許多禁不起競爭的西方企業倒閉。

這是中國與西方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美國製造業已經外移,影響小些,對歐洲影響就很大。雖然長期來說,保護主義是削弱競爭力的糖衣毒藥,但能理解這道理的是少數社會菁英,而不是有投票權的廣大工人。民粹將壓迫政治選擇貿易保護。歐洲政治家們是否有足夠智慧與魄力,還要觀察。法、德等國是否會同意將歐盟執委員的臨時關稅,轉為永久性關稅,將是重要指標。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中天新聞網、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