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證實,可使用自來水清潔傷口,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異,但醫界仍持保留態度;參與研究的台灣醫師,籲醫學會制定指引,以利向民眾推廣正確、節省醫療成本的新觀念。

這篇來自台灣的研究,今年9月發表於「世界外科雜誌」(World Journal of Surgery),針對2025年7月前發表的臨床試驗,進行全面性的文獻搜尋,最終選擇12項相關國際研究,納入3330名患者、3352個傷口;結果顯示,自來水組與生理食鹽水組的傷口感染風險,並無顯著差異。
作者之一的衛福部雙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譚家偉,今天接受聯訪表示,國外幾乎很少用生理食鹽水洗傷口,甚至開刀完第2天起就可以洗澡,傷口換藥直接用自來水清潔即可;自來水取得方便,相較之下,使用生理食鹽水還得特地購買,一瓶打開後若未用完也只能丟棄,造成浪費。
根據譚家偉的觀察,台灣還會有患者每天跑診所或醫院換藥,只為用健保更換敷料,事實上這些傷口在家中就可自行清潔處理;如果全面推廣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不僅能提高便利性,也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呼籲相關醫學會推廣這項新觀念。
譚家偉提到,雖然許多人質疑台灣的自來水系統不如國外,擔心社區大樓內的老舊水管影響水質,以「國外的水可直接飲用,而台灣的不能」為由,進而懷疑水質不佳;但國內已有多名自來水專家掛保證,認為台灣的自來水品質不輸國外。

譚家偉指出,這次研究回顧來自不同國家的12篇研究,涵蓋歐美先進國家、印度、伊朗、巴西,以及與台灣環境相似的香港;這些研究皆顯示,自來水用於傷口清洗的感染風險,與生理食鹽水無顯著差異,「難道台灣的自來水會比這些地方還差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後續針對109名外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儘管臨床醫師同意結論,仍有許多人不願在臨床採用自來水沖洗傷口的做法。譚家偉說,在接觸研究結果前,僅10人表示已有使用自來水清洗傷口的習慣,其餘99人仍使用生理食鹽水。
當閱讀研究數據後,雖有超過半數醫師同意「自來水清潔傷口與生理食鹽水在感染風險上無差異」,但最終僅有37%表示願意改用自來水。譚家偉說,分析堅持使用生理食鹽水的醫師,主因有同儕壓力、擔心吃官司、缺乏本土臨床指引及與病人溝通衛教所需時間過長等。
譚家偉認為,若外科醫學會等本土專業學會,出面訂定臨床指引,醫師行醫有依據,可減少法律風險,加上醫學會與媒體積極進行衛教推廣,提升民眾接受度,便能有效推廣自來水清洗傷口;建議外科與急診醫學相關學會,盡速制定臨床指引,促進臨床應用與全民接受度。(文/中央社)
-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