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記者鍾志鵬/綜合報導
《不夠善良的我們》由林依晨、許瑋甯、賀軍翔、柯震東演出舊愛新歡、念念不忘、情緒勒索與回憶VS現在「薛丁格的貓」式的「不知死活」震撼大戲。也使得師大教授方偉達翻譯的《量子糾纏》新書獲得矚目。書中傳達「沒有關係就沒有糾纏」以及「心想事成」跟「心有靈犀一點通」聯繫遠方兩個人或粒子產生糾纏的秘密。可以啟發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成功追求。
想了解《量子糾纏》先要知道……
沒有在乎,沒有糾纏
沒有關係,沒有糾纏
沒有互動,沒有糾纏
想成功要先瞭解量子的大小(從小到大)
1.電子(Electron)是一種帶有負電的粒子。
2.介子(Meson)是比電子重的帶電或不帶電的粒子。
3.量子(quantum)是參與基本相互作用的任何物理實體的最小量。屬於原子尺度,及原子尺度以下的粒子。
4.原子(atom)是構成化學元素的普通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包含有原子核及帶負電的電子。
5.分子(molecule)是一種構成物質的粒子,呈電中性、由單粒或多粒原子組成。
6.粒子(particle)為占有微小局域的物體,在大小或數量上差別很大,從電子、原子和分子,再到宏觀粒子如粉末和其他顆粒材料。
《不夠善良的我們》之外《羅蜜歐與茱莉葉》、《小王子》也是「量子糾纏」
方偉達教授說,《量子糾纏》的作者羅維理誕生於義大利維洛那城。維洛那城最有名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愛之都」。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糾纏」故事,震撼了人心。羅維理形容當茱麗葉等待羅密歐時,「時間過得很緩慢」。他又說:「當我們從生動的夢境甦醒時,隱約意識到我們剛剛經驗的時間是虛幻的。」
羅維理從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中,訴說一絲「懷舊」的感覺,他說:「不是痛苦,不是悲傷,而是一種讓我們認真生活的感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讓羅維理感受到人性的本質是「愛、恐懼、慾望跟激情」!這些因為我們短暫生命,而變得更有意義,但是我們分配的時間很短。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犧牲讓兩大家族和解,他形容歷史中「時間的流動,狂暴而不安」,但是人類理性的存在,更應該要好好理解宇宙,享受一種在浩瀚宇宙中,與世界「和解」的寧靜感。
《小王子》和玫瑰花之間的感情,也是讓全世界的《小王子》迷感動的故事。其中小王子說:「如果一個人在幾百萬顆星星當中,愛上獨一無二的一朵花,那麼他只要望著,就會很快樂。」在「量子糾纏」中,這就是一種「關係」成分。因為,「每一個人一個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因為最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去看是看不見的。」 在我們小的時候:「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如果我們缺乏的羅維理所說的「關係」,我們不去觀察!體會這一種關係。世界上一切都變成沒有意義。
才23歲的學者在海風強吹的北海小島上劃時代創建出「量子力學」
《量子糾纏》書中描述…..
1925年夏天,年方23歲的海森堡來到位於北海上一座光禿禿的小島──黑爾戈蘭島。在強烈海風的吹撫下,他在黑爾戈蘭島孕育出劃時代的突破:創建出量子力學,從此開啟100多年的科學革命。方偉達教授說,作者羅維理以流暢的散文,在書中呈現「量子物理世界裡」使人驚異的概念,包含遠端物體神秘地彼此連結、幽靈般的機率波、同時活著又死了的貓咪等。
雖然量子理論對世人來說,往往顯得無比神秘又難解,但作者在書中指出,只要把這個世界視為「基本上是由『關係』所組成,而非由『物質』所組成的」,那就可以解開量子理論令人不安的矛盾了。今日我們所知的世界,就建立在量子物理的理論上,量子物理也帶出了後世無數的新發現及科技的進步。《量子糾纏》告訴我們,我們和我們周圍的萬事萬物,唯有在彼此互動的時候,才會存在。
3個問題瞭解什麼是《量子糾纏》 可以俯瞰人生的關係、糾纏與豁然開朗
Q1:量子糾纏在說什麼?為什麼用「關係」可以來解釋?
A1:「量子糾纏」說明生命中除了人類可以用「心想事成」或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聯繫兩個人在遙遠地方的同樣一種想法。
但是!遙遠的兩個「量子」,也就是物理中原來一個微小「粒子」,我們就稱為是「介子」,「介子」是一種比電子重的一種「帶電或是不帶電的粒子」。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介子」會衰變為一個電子,以及一個正電子,這兩個非常微小的「粒子」之間,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並且產生「自旋」的現象。如果你觀察這兩個越來越「遙遠」的「粒子」,如果一個「粒子」在你測量的時候,會旋轉,我們稱為自旋的「粒子」的「偏振態」。
如果旋轉的方式,是用「上旋」的方式;即使在非常遙遠的另外一方的「粒子」旋轉,它的「偏振態」,一定是用「下旋」的方式。多人戲稱這個是「量子糾纏」,就是「微小的粒子」之間的關係,例如介子、電子,甚至更小的粒子之間關係性的「心電感應」。重點是這一種「心電感應」要基於「觀察者」的「觀察」!也就是當你觀察的時候,兩個「粒子」離得很遠,但是他們之間卻有「關係」,就是「上旋跟下旋」的關係。這種關係似乎超過「光速」。2017年6月16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兩個糾纏的「粒子」距離相隔1200公里,還是可以保持「量子糾纏」的狀態。
Q2:了解量子力學對現代人有什麼好處?
A2:了解「量子」,也就是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因果」,很多時間「測不準」,所謂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雖然你完全了解了「粒子」下一刻的「空間位置」。但是你無法同時測量下一刻這些微小粒子出現的「時間點」,和下一刻這些微小粒子出現的「空間點」。
如果你觀察了,彷彿是觀察者只要有「觀察」的動作,粒子下一秒的「位置」,會依據觀察者觀察的現象,進行位置的「改變」。愛因斯坦對這個結論非常的憤怒,他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譬如說你不了解這個兩個粒子,在下一刻,哪一個會發生「上旋」;哪一個會發生「下旋」,機率彷彿一半一半。
《量子糾纏》書中提到的量子物理學者賽林格,因為研究量子物理,他用量子通訊採用的量子技術,使用了兩個「電子」在「介子」衰變分離的時候,表現了一個單元「介子」的糾纏量子狀態,為量子通訊新技術減少了許多障礙。因為未來量子技術將會突飛猛進,未來的科學家認為量子之間的關係,可以超過光速,這是一個新的突破,同時解釋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賽林格在2022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Q3:<薛丁格的貓>與<不夠善良的我們>,與量子糾纏的關係如何?可以從<斷捨離或是放下>脫離彼此的糾纏嗎?
A3: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物理學者薛丁格,在1935年提出來的想法。如果「介子」在進行衰變的時候,下一刻,分離成兩個「電子」。一個是電子,一個是負電子,但是你沒有辦法預測下一刻,兩個電子,哪一個是「上旋」,哪一個是「下旋」。
那是要依據「觀察者」是否在「觀察」而決定。意思是說「觀察者」決定了觀察者(也就是正在觀察粒子現象的你)和「粒子」(微小的「粒子」稱為「量子」,例如「電子」)之間的關係。因此觀察者在打開實驗箱之前,你不知道這隻貓是活著,還是死的。
薛丁格認為,如果你沒有打開實驗箱的門,貓會同時處在「活著,以及死的」的狀態。同時「活著,跟死的」的同時產生的狀態,物理學者稱為「量子疊加」,意思是同時存在兩種狀態。因此有的物理學者講到:「如果貓同時存在的,又同時死亡的,這是否存在著多重宇宙?」也是2022年美國科幻電影《媽的多重宇宙》電影產生的構想。因此,如果從量子糾纏的關係性來講,公共電視《不夠善良的我們》的編劇徐譽庭,她有這麼多的奇思妙想。這也和成長的背景有關。
徐譽庭是我在高雄市左營區永清國民小學同一屆的同學,我畢業的時候是六年一班,她畢業的時候是六年六班。當《量子糾纏》已經變成了大眾顯學,這一種不約而同的共振態,形成了另外一種量子糾纏關係。我私下思考,人類的社會彷彿不見得存在直接「因果的關係」,上一刻你在雲端,下一秒你可能跌到谷底。人類就像是「上旋」的電子,跟「下旋」的電子。端看你隨著「電子」走,還是不要去感應到這種「上下起伏」的關係。因為等到下一刻,「介子」已經衰退變化了!上旋的,還是下旋的電子,這種機率是二分之一。
但是就像是「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在量子力學裏,不確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你是上旋還是下旋,如果你以為你自己是個電子。當然,這也端看其他的「觀察者」是不是觀察到你這個已經衰變的「電子狀態」。
因此,人生有起有伏,一種「斷捨離」,或者是「放下」的關係也是關係,你可以完全不用理會《量子糾纏》,也不用管薛丁格的貓,或者友善的狗,這也是在「量子時代」,我們深刻的體會。
本文採訪撰寫與摘自TVBS出版之《量子糾纏》